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政治企业家
1)  Political Entrepreneur
政治企业家
1.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Democracy and Theory of Political Entrepreneur;
民主政治的产业组织与政治企业家理论
2.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Modes of Political Entrepreneur——Case Studies of Zhejiang Geely, China Telecom and Hainan Kaili;
政治企业家的制度创新模式——对浙江吉利、中国电信与海南凯立的案例研究
3.
Based on a criticism of the "theory of the unique importance of capital" by development economics school,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only by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can developing countries stride across poverty trap and that political entrepreneurs with altruism are the motivating force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在批判发展经济学理论中的"唯资本论"的基础上,指出发展中国家要跨越贫困陷阱,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摆脱对低效制度的路径依赖,而具有利他主义行为特征的政治企业家是推动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
2)  corporate politics
企业政治
1.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corporate politics the article explains corporate micro-politics,and discusses the source and efficient utility of power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power and power competition is the essence of corporate politics.
文章根据企业政治的定义对企业微观政治进行界定,探讨了权力的来源和权力的有效运用,并指出权力和权力斗争是企业政治的本质;分析了企业微观政治的诱因,并针对各种诱因和政治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遏制不利政治行为的有效措施。
3)  politic-entrepreneur function theory
政治企业家职能理论
4)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企业家政府
1.
Government reengineering:the principal and idea of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政府再造:企业家政府的原则及理念
5)  clannish-enterprise's governance
家族企业治理
6)  Govern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企业家型政府
1.
A Study on the Shift from the Govern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to the Government of Public-service;
论从企业家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补充资料: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家政治思想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各派改革家的政治观点。宗教改革家们以理性为武器,批判封建教会的统治地位、等级制度和教士特权,以个人的思想自由和信仰为基础,制定以"因信称义"为核心的新教教义,创立了符合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的廉价的民族教会。他们的政治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神学表现形式。
  
  背景  14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的萌发,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新兴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同封建贵族尤其是罗马教会严重对立。16世纪,教会势力明显衰落,但在分裂中的德国和意大利,教皇依然横行无忌,激起人民的极度愤慨。1517年10月31日,为反对教皇推销"赎罪符",德国神学教授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德国宗教改革的序幕。不久,运动便在欧洲许多国家迅速展开。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主要派别有:以路德为首的市民温和改革派,以法国J.加尔文(1509~1564)为首的市民激进改革派。
  
  路德的政治思想  路德从批判罗马教会的"赎罪"理论入手,指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救的唯一条件。真正的基督教徒不需要以教会为中介,也不需依靠"事功",只需自己内心信仰上帝,便可获得上帝的拯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信徒应以自己的良心和理智来解释《圣经》。任何人,无论是王公贵族,或是教皇主教,都无权把自己对《圣经》的解释强加于人。因为在信仰世界,一切基督教徒都是平等的,教士只不过是教徒的公仆,应废除教会神职人员的特权和等级教阶制度,建立廉价教会。他从民族主义出发,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本国的教会,而不受罗马教廷的控制;教会不享有行政、司法权,不能干预国家事务;国家权力是神授的,在国家事务上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他反对人民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平等要求,认为在世俗的王国中不可能人人平等,有些人应当被别人统治;人民对国家权力必须服从,不可抵抗。他反对农民战争,主张用暴力镇压农民。
  
  加尔文的政治思想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较有系统性和理论性。他发挥路德"因信得救"理论的宿命论内容,指出:宇宙无一事不是上帝所预定的,上帝对人的拯救也是预先安排好的。人的现世生活对人的来世生活并无影响,教会规定进行的功行只是教会勒索钱财的手段,并不能使人得救。教徒通过《圣经》可以直接与上帝相通,依靠上帝的恩典,成为"义人"。他认为,成事在天,行事在人,虽然一切都是由上帝预定的,但教徒在现世应勤奋工作,照上帝的旨意为自己筹划办事,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他认为教士之间及教士与信徒之间都是平等的,主张改革教会,推翻教皇制,废除教阶制,按照民主的原则建立教会组织;通过教徒投票选举产生神职人员,由教士代表会议管理宗教事务。他在实践中按照上述原则建立了新的教会组织。对现实的政治问题,加尔文的观点较为保守,认为政府对于人类如同面包、水、阳光和空气一样重要。教会与政府应独立并存、互相促进。政权操在众多人之手较为稳定,故以贵族政体与民主政体的配合为较好的政体。政府权力来自上帝,人民必须服从政府,即使对暴虐的政府也不要抗拒。统治者如果违背神意,人民则没有服从的义务。
  
  
  
  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引起基督教的第二次分裂,创建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引发了1524~1525年的德国农民战争,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路德与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的政治思想,是近代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先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加尔文的思想更为荷兰、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