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黑非洲音乐
1)  African black people's music
黑非洲音乐
2)  African music culture
非洲音乐文化
3)  Understanding African Music
理解非洲音乐
4)  Asian music
亚洲音乐
5)  European music
欧洲音乐
1.
Start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European music and human aesthetic mechanism, and in comparison with modern music, this paper gets its cutting_point of further and wide research to expose the profound nature of European art of music.
从欧洲传统音乐诸多原理性特征与人的审美机制关系入手 ,兼比较现代音乐 ,以揭示欧洲音乐艺术的深层特
2.
The visages of European music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Chinoiserie of the 18th century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是18世纪欧洲“中国热”背景下,欧洲音乐的面貌以及欧洲音乐与“中国热”的关系。
6)  Manchukuo music
满洲音乐
补充资料:非洲音乐
      非洲音乐这一词汇,是一个囊括着多种音乐文化的集合概念,通常系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黑非洲)源于本土的各种黑人传统音乐,至于撒哈拉沙漠以北(北非)的音乐,则属于阿拉伯音乐的范畴。本条目只概述前者。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主要有两大民族。大致以赤道稍北为界:以北属苏丹人,以南属班图人。还有4个人数较少的民族:居于东非之角的含米特人,印尼-马来后裔与黑人混血的马达加斯加岛诸部落,非洲西南角的柯依桑诸部落(霍顿督人和布须曼人)和散居于中非热带森林中的俾格米诸部落(又称中非侏儒)。
  
  
  
  非洲有三大宗教:原始宗教传布最广,种类繁多,地方色彩浓厚。一般都信仰自然神,各部落多有自己崇拜的图腾;其次是伊斯兰教;第三是天主教和基督教。
  
  历史与文化背景  文化上最早则可追溯到公元前 8世纪东苏丹的库施文明。这一铁器时代的文明延续了近千年,影响波及整个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岩石壁画表明,非洲的文明及音乐生活可能还要早些,公元前6000~前4000年,非洲就有了原始的舞蹈和兽角号。此后南非的岩石壁画也记录了早期的音乐生活,如布须曼人身披兽皮跳着典仪舞,一些妇女在旁拍手给舞者助兴的画面;巴苏陀人的一位乐师席地而坐,用弓杆敲击琴弦为舞者伴奏的情景;祖鲁人敲击盾牌的场面。
  
  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伊斯兰教开始在北非和东非沿岸一些地区流传。以后的几百年中,随着阿拉伯人对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入侵,伊斯兰-阿拉伯文化也对传统的非洲文化,尤其是对西非大草原和东非沿海地带的苏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音乐方面,非洲吸收了阿拉伯音乐的因素,可以说北非和苏丹北部的音乐完全阿拉伯化了,撒哈拉以南一些地区则是不同程度地受到阿拉伯音乐的影响,不少地区还完全保存着自己的传统音乐。
  
  
  
  15世纪前后,欧洲人来到了非洲,留下了许多关于非洲音乐生活的记载。如14世纪西非马里宫廷乐师演奏琉特、鼓和号的情景。16世纪贝宁的乐器如象牙号、金属锣、葫芦响器和裂口树锣以及东非埃塞俄比亚及乌干达极为精巧的木琴。他们还目睹了中南非莫诺莫塔帕王国的宫廷歌手如何在小鼓、姆比拉琴和铃的伴奏下,围着国王尖声唱着赞美歌。那时欧洲人就注意到一种几乎遍布非洲大陆的独特的拨奏体鸣乐器──薄片琴。
  
  欧洲殖民统治者侵入非洲后,对非洲音乐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是西方乐器通过教会和军队流传进来。如当地黑人乐师很早就普遍使用西班牙吉他。起初西方传教士敌视非洲音乐,后来,他们逐渐把非洲音乐和乐器引入到宗教仪式中去;非洲人自己也根据当地独特的民族风格改编宗教歌曲的曲调和赞美诗。西非有的学校把欧洲音乐家如J.S.巴赫、G.F.亨德尔、J.海顿、W.A.莫扎特和L.van贝多芬等的声乐作品配上当地语言演唱。19世纪初,南非就已建立起音乐学校和管弦乐团,培养出一批欧洲血统的音乐家。19世纪上半叶,西非还出现过由欧洲人训练出来的黑人乐队,演出欧洲的古典曲目。
  
  众多繁杂的部族,加之各种外来影响,造成撒哈拉以南非洲各部族音乐文化的千差万别。但根据音乐特点仍可大致分成两大区域:西非、中非音乐文化区,主要特点是节奏复杂多变,音乐进行中常见三度音程;东非、南非音乐文化区,主要特点是鼓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多声形式发达,调性明确。两大区域中尚有3种比较特殊的音乐文化:①西南非柯依桑人和中非俾格米人比较原始的音乐,主要特点是好用多声,对位织体精致,普遍使用真假声交替唱法;②埃塞俄比亚音乐自古受犹太音乐影响,而后又受阿拉伯音乐影响;③马达加斯加音乐由印尼-马来音乐与当地黑人音乐相融合而成。
  
  音乐是非洲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自发地聚集起来,歌唱奏乐以享余暇;或因集体活动(如祭典、礼拜、节庆或集会)举行演出。在酋长宫廷中,传统音乐占有重要地位。有些礼仪音乐常在酋长或国王的监督下进行;有时,某种乐器就是王权、神权或民族的象征(如东非、南非的鼓)。个人日常生活中同样少不了音乐。如各种用以助兴、提高工效的劳动歌曲;还有伴随人生的摇篮曲、婚礼歌、葬礼歌、祭祀音乐等等。场合不同,音乐亦不同。一个村子里往往有几百首适合各种场合演出的传统歌曲和乐曲。一般多在露天演出,观众围在四周,有时他们也可参加到合唱和舞蹈中去,音乐是社会性、群众性的活动,有时也有少数专业音乐家参加。
  
  非洲人从小就在日常的音乐舞蹈活动中学习。非洲人进入成年之前要参加一种启蒙训练,接受多种技能训练,也包括音乐(如多声唱法)和舞蹈的训练。合格之后,才被接纳为正式的部落成员进入成人社会。
  
  专业演员须要有更高的修养,如乐队中领鼓手必须技术高超,并熟悉当地的民族历史和英雄传说,嗓音也要好,能即兴作词编曲。音乐家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西非有种称作"格里奥"的说唱野史的民间艺人(各地亦有别名)。他们往往是世传。据说他们原是古代国王、酋长身边的宫廷歌吏,博古通今的顾问。由于没有文字,各代的历史事件以及统治者的姓氏家系凭借他们的记忆流传至今。殖民主义者入侵后,他们大多沦为街头卖唱艺人。在马里、几内亚、塞内加尔、冈比亚等地区几乎村村有"格里奥"。他们在拨弦乐器(如可拉、竖琴等)的伴奏下能说唱整部的家族史。
  
  
  
  传统音乐的特点  音阶、音程  非洲人对音高有其独特概念,称低音为"大音",高音为"小音",音阶中一系列音就是一个从小到大的下行音列。
  
  撒哈拉以南,五声音阶比七声音阶更常见。但大部分地区两种音阶并存。此外,也有六声和四声音阶。西南非的柯依桑诸部落还常常运用泛音列。器乐中还有更复杂的音阶类型。各种音阶中,音级排列形式也有多种,并且每个音都能用作终止音。
  
  非洲音乐的音程,有等距和不等距之分。等距音程即音阶中每两音之间的音程大致相等,即平均七声音阶和平均五声音阶。歌唱中常用略低于平均律的第 3音和第7音,约相当于平均七声音阶。等距六声音阶即是全音音阶。不等距音程中,七声有全音、半音以及小于全音大于半音的3种音程;五声中又可分为无半音的和有1个或2个半音的两种;六声的总有1个半音。此外,也有增减音程的变化。
  
  曲调  非洲音乐的曲调一般音域狭窄,乐句短小,较少装饰音,且少用变奏,常作反复。旋律结构常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中心音,或运用重复的旋律型。有些地区如东非狩猎部落的歌唱,几乎只用自由的说话节奏,并夹杂着叫喊声;而定居的农业部落则比较注意旋律和节奏的平衡。为了弥补曲调之不足,常用曲调和伴奏、独唱独奏和合唱合奏之间的交替进行。再加上丰富的乐器和多声、复杂多变的节奏等手段,以造成音响上力度与音色的对比。
  
  由于苏丹、班图语系中不少语言是有声调的,词的高低升降等声调可区别不同的词义,语言声调上的特点决定了旋律音型多为下行级进,尤其是二度、三度下行。很少有3个音以上的连续上行。
  
  多声  非洲人有一种自然的多声性,能轻易地形成三度、四度、五度类似奥加农和简单的卡农那样的多声结构,并以两声部为最常见。非洲的多声可分为两大类:分布较广的主调式多声和只限于柯依桑-俾格米人地区及东非、南非一些地区的复调式多声。主调式多声中各声部地位相等,节奏相同,最基本的技巧是平行法,其中又分两种情况,一些部族用三度平行,另一些用四度、五度、八度平行(也包括齐唱)。四度、五度、八度平行是非洲主要的也是比较古老的多声形式。它可能与五声音阶有关;而三度平行(有时是齐唱中点缀着三度平行)则是后来出现的,基本上是七声音阶地区唱法的特征。在器乐中用七声音阶的地区常以平行三度、六度为基础,而以四度、五度、七度为经过音程。也有隔开八度唱的。少数地方还用二度平行。在安哥拉、赞比亚西北部和扎伊尔南部等运用主调式多声的七声音阶地区,还有一种三度叠置的三声部的同向进行。
  
  复调式多声地区,运用同时进行的几条节奏不同的旋律线,更具复调性质。声乐中还常表现为一领众和的对唱形式,有时是3组:领唱,应答的合唱,再加上1组唱固定音型作为基础声部。有时独唱者即兴变化主旋律,合唱者则保持着原来旋律。有时各声部可唱不同歌词然后重叠。柯依桑-俾格米人甚至编织无词的对位织体。
  
  还有一种类似"霍吉特"的多声技巧,即两个(或多个)各有着一个单音或短小音群的声部,以各自的固定音型快速交替进行,当一个声部休止,另外的声部仍在进行,很少考虑歌词和音节的割裂,可产生音色和节奏上的快速对比。
  
  节奏  非洲人喜爱打击乐,音乐多由起音强、互不相连的音响组成,他们突出运用节奏这一因素,喜欢用有规律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或敲击乐器来表明节拍,非洲的节奏复杂多变,不同的节奏型交替频繁。
  
  它们常使用于两种情况:作为伴奏的背景节奏和独立进行的鼓乐节奏。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节奏类型:一是时值等分、律动规则的分节奏(如6+6拍);二是时值不等、节拍不规则的加节奏(如5+7拍或7+5拍)。一种非洲常见的加节奏为:还有一种常见的称为"海缪拉"的节奏,即二拍子和三拍子交替的节奏,如:
  
  非洲音乐中(尤其在鼓和体鸣乐器演奏中),常用多种节奏形成一种类似旋律多声部那样的复杂的节奏织体。
  
  在声乐中,为造成一种不协调的紧张感,歌曲曲调的强拍和伴奏节奏的强拍常不一致,它们可分别用分节奏和加节奏,或全用加节奏,如下例即是由几个人用几件打击乐器,各自按一定的节奏型一起敲击的实例(谱例为加纳埃维人的阿齐亚舞曲节奏。这类节奏型在班图语系地区和西非较常见。其中铁锣节奏是加节奏)。
  
  注:葫芦响器符干向上、向下分别表示向上、向下摇奏。 ×表示用鼓棒按住鼓面的击法。表示让鼓面自由、响亮地振动的击法。也可以一个人用左右手同时演奏两个节奏型,形成交错节奏;或是相同的节奏前后错开地敲出,形成一种更稠密的音响。鼓乐水平最高者当属西非。非洲音乐的节奏能够采取一种独立的、旋律式的进行,通过音色明暗的变化,形成节奏主题及其变奏,甚至可形成交响式的主导动机,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非洲鼓语,用以传递信息。
  
  非洲音乐节奏的丰富多样,对世界音乐是一重大贡献。
  
  传统民间乐器  非洲的民间乐器种类繁多,最典型的是用葫芦作共鸣器的木琴、薄片琴以及各种鼓。可分成4大类来叙述。
  
  体鸣乐器  可分为节奏乐器和旋律乐器两组。节奏乐器根据演奏方式又可分为手摇式(干葫芦等响器)、刮奏式(刮器)、槌击式(槌棍、槌管)和敲击式(响板、石锣、铁铃、铁钹) 4种。森林地区还有一种常见的敲击式的裂口树鼓。在一根木段(也有用竹段)顶部开一、两条槽,通过槽将树心掏空制成。鼓壁两边厚度不同,可产生不同音高,通过涂蜡亦可调节音调。鼓呈圆柱形,亦常雕成羚羊形状。旋律乐器有两种:①薄片琴,这是典型的非洲乐器,分布极广,名称各异,常被称为"散扎",南非称"姆比拉"。这种琴有一矩形(或扇形)的音板,上捆扎一些长短不等的狭长金属簧片(也有用木片、竹片),其下加一木盒或葫芦作共鸣器。簧片1~3排,8~12片最常见,最多的有45片。演奏时一手持琴,用拇指、食指拨奏。②木琴,东非、南非一些地区常称作"马林巴",多见于森林地带。一般有10~22键,有的每键下置一葫芦作共鸣器,有的葫芦上还开一、两个小孔,贴附产生蜂音的薄膜。键从大到小按音高排列;演奏时用橡皮头槌或短棍敲击木键,也有2~6人演奏的大木琴。东非莫桑比克乔比人的木琴合奏,可多达40架,从最低音到最高音的都有。
  
  
  
  膜鸣乐器  包括用牛、羚羊、山羊、蜥蜴等皮膜制成的鼓。森林地区鼓最多,鼓体一般用硬圆木雕成,常常是很精致的艺术品。有单面和双面两类,还有定音的套鼓。鼓面可涂蜡,以降低音高;也可加木栓,以调节鼓膜松紧来变化音高。西非常见的水鼓是以葫芦盛水制成。
  
  气鸣乐器  ①笛类。用竹、植物茎、兽角和葫芦管制成,也有木雕的,偶尔也可见金属管的。还有一种陶笛──埙。有成套的单孔笛,每根一音,用"霍吉特"技巧演奏,几根单音笛扎在一起则成排箫。②簧管类。有单簧类的,一般用植物茎制成;受阿拉伯音乐影响的地区还有双簧类的。③号类。用动物角和象牙制成的号比较普遍,还有用葫芦制成的号以及竹号、金属号和雕成人形的木号,也有用"霍吉特"技巧演奏的单音号。另外,有一种用空葫芦制作的、可唱着吹的号。
  
  弦鸣乐器  ①乐弓。分布最广,南非种类最多,常见的是用嘴含弦产生泛音的口弓。②齐特类。拨弦乐器,因其音箱、音板形状不一,有多种。③琉特类。有弓弦式和弹拨式两种。分布最广的是弓弦乐器独弦琴。弹拨式最突出的是西非21弦带葫芦共鸣器的可拉琴。④竖琴(弓形竖琴)类。在东非尤为常见。⑤利拉类。拨弦乐器,似乎集中在东非,按音区分为几种。
  
  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的影响在非洲形成了两股潮流。一股是为教堂、学校和音乐厅而作的专业音乐。20世纪初起,一些非洲学生去欧洲学习作曲,他们根据非洲的题材、语言以及旋律音调和节奏特点,运用欧洲的作曲技巧,兼用欧洲、非洲乐器,创作新型的现代非洲的音乐作品。现代非洲著名的黑人作曲家有:加纳的J.H.K.恩凯蒂亚和E.阿穆,尼日利亚的F.索旺德和A.尤巴,乌干达的D.吉亚加姆比德瓦和S.姆巴比-卡塔那。此外,有影响的作曲家还有塞拉利昂的A.达法尔,尼日利亚的A.班克列和S.阿克洛包特,以及南非班图族作曲家M.莫埃雷恩和T.T.马齐吉沙等。他们的创作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注意。
  
  在南非、西非、东非都有音乐院校,如加纳阿奇莫塔学院音乐学校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东非音乐学院。有的综合性大学还有大学生交响乐队和合唱队。
  
  另一股潮流是现代流行音乐,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非洲大陆,和西方流行音乐一起风靡整个非洲。如西非的一种现代舞曲"高尚生活"结合了当地传统音乐和美国黑人音乐的特点,运用传统节奏,乐队使用各种爵士乐器,有时还加上传统木琴和鼓。中非的刚果舞曲结合了拉美黑人舞曲("伦巴"与"嚓嚓嚓")和非洲的传统音乐。此外,还有东非的"切塔"和南非的爵士乐"克维拉"。现代南非流行歌曲的演唱具有世界声誉,如被誉为"非洲之音"的M.马凯巴,70年代扎伊尔女歌星阿贝蒂也获得国际声誉。受欢迎的流行音乐作曲家有扎伊尔的M.J.博斯科和尼日利亚的I.K.戴罗。
  
  在西方音乐的冲击下,传统的非洲音乐仍被保存下来,并有所发展。如在西非兴起了约鲁巴族的民间歌剧和法语国家的民间歌舞和民间舞剧;各国纷纷成立传统音乐中心,建立民族乐团和民族歌舞团;高等院校也成立研究机构(如加纳大学非洲研究所),以整理、研究、发扬非洲的传统音乐;电台和电视台也开始播放传统音乐。各国在独立日及民族节日中给传统音乐以重要地位;在流行音乐和专业音乐的创作中,也注意运用传统音乐的因素等。从60年代起,重视传统音乐的趋势更有所加强。
  
  非洲传统音乐的问题也引起了整个非洲及国际上的注意。1961年在伊巴丹召开的非洲国际会议,讨论了非洲民间音乐的一系列问题。1962年在阿克拉召开的非洲学学者第一次国际代表会议,提出了关于非洲传统音乐的研究、教育问题。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音乐理事会举办了非洲音乐讲座,向世界各国介绍非洲音乐。此外,1966和1977年,先后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和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举行了第1、2届世界黑人和非洲文化艺术节,检阅了非洲的音乐文化成就。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