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咏柳
1)  ode to willow
咏柳
1.
Most of his poems are the ones of ode to willows.
李商隐诗歌创作的题材可谓丰富多样,其中咏柳诗所占比例为最大。
2)  words of chanting the willow
咏柳之语
1.
The writers of ci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intoned the scenery of willow in large numbers with the words of chanting the willow and with the brush of analogizing the willow.
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3)  On singing willow poem of Liu Rushi
论柳如是的咏柳诗
4)  willow [英]['wɪləʊ]  [美]['wɪlo]
1.
Because of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willow had been widely applied in agriculture,forestry and horticulture.
柳,是中国古代认识较早的一类树,因其具有独特个性,在农业、园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2.
The utilization of "willow" in the ci poetry of the Song Dynasty was really amazing.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
5)  Zhang Yong
张咏
1.
Zhang Yong:New-Style Personality Shaped in the Backgroud of Cultural Re-establishment in Early Song Dynasty;
张咏——宋初政治文化重建背景下的新型人格
2.
On Zhang Yong's Poems Written in Bashu
简论张咏在蜀中的诗歌创作
6)  singing and praising
咏叹
1.
The singing and praising of persistent ideal——On Liu Zhongyuan s poetry creation during Iris banishment;
对执着理想的咏叹——论柳宗元贬谪时期的辞赋创作
补充资料:咏柳
【诗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马茂元)



【出处】:
全唐诗:卷112_15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