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红军西路军
1)  the West Road Army of the Red Army
红军西路军
1.
On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West Road Army of the Red Army;
共产国际、苏联与红军西路军
2)  the west march of Red Army
红军西征
1.
Ningxia is considered as the major reg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west march of Red Army.
宁夏是红军西征时期的重要地区,毛泽东眼中的宁夏与“宁夏战役”,显示了当时宁夏特殊的地理空间。
2.
Ningxia campaign plan is the strategic task for the west march of Red Army,the combat program after the junction of the three main forces and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new situation of both Anti-Japanese of northwest region and Chinese revolution.
宁夏战役计划是红军西征的战略任务,是三大主力会师后的作战纲领,亦是造成西北抗日新局面和中国革命新形势的重要一环。
3)  st-route Army
西路军
1.
The Western Marches of the West-route Army and the Soviet Political Powers Thereof;
西路军西进与苏维埃政权
4)  the Red Army
红军
1.
On the Red Army s Experience of Sanitary and Anti-epidemic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中央苏区红军卫生防疫工作的经验
2.
Establishment in the Red Army of Northern Shaanxi;
陕甘边、陕北红军的创建
3.
Discussion of the Red Army Policy Towards Nationalities in Guizhou;
试述红军在贵州的民族政策
5)  red army
红军
1.
Nearby Wind and Cloud——Shaanxi-Gansu border areas s and North Shaanxi s Red Army in 1935;
风云际会——陕甘边、陕北红军的一九三五年
2.
On the Propaganda of the Red Army;
略论红军长征中的宣传工作
3.
The Six Choices for the Temporary Lodging of Red Army’s Long March;
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六次选择
6)  the Fourth Army of the Red Army
红军第四军
补充资料: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主力之一。由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及第32军组成。
  
  红军第 2军团是湘鄂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和红军第6军于1930年7月合编而成。第4军,1928年7月成立于湘西。军长兼前委书记贺龙,党代表恽代英(未到职,后由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兼)。第6军,1930年2月成立于鄂西,军长孙德清(后为旷继勋),政治委员周逸群兼,副军长段德昌。1930年7月,红军第4军和红军第6军在鄂西公安会师后,召开两军前委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第4军改称第2军,第2、第6军组成工农红军第2军团,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周逸群,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直荀)。全军共1万余人。1930年9月,邓中夏接任中共湘鄂西特委(由原鄂西特委改称)书记和红 2军团政治委员,孙德清调任第2军军长,朱勉之任政治委员,段德昌任第6军军长,柳直荀任政治委员。1931年3月,夏曦到湘鄂西,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3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 2军团在湖北长阳县枝柘坪改编为红军第3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参谋长汤慕禹,政治部主任柳直荀。全军共有人和枪5000左右,在地方党配合下,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含洪湖革命根据地)。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10万人的军队,对洪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10月,红3军被迫退出洪湖地区,北上大洪山,继转至湘鄂边地区。1933年12月,中央分局和前委决定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4年5月,红3军进入黔东,接着开辟了黔东革命根据地。
  
  红军第 6军团是湘赣和湘鄂赣两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1933年6月奉中革军委命令合编成的,辖第17、第18两个师。第17师由湘赣红军第8军改编,第18师由湘鄂赣红18军改编。改编后,第18师南渡袁水,到湘赣革命根据地与红军第17师会合,由第17师师长萧克、政治委员蔡会文统一指挥两师。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红6军团退出湘赣革命根据地,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同时与贺龙等领导的红3军取得联系。8月初,红6军团从湘赣革命根据地遂川县的横石出发,突围西征。依照中央训令,中央代表、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随军行动,并与萧克、王震组成第6军团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为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为军团长,王震为政治委员,李达为参谋长,张子意为政治部主任。军团率第17、第18师共9000余人,转战80多天,跨越赣、湘、黔、桂4省,行程2500多公里,冲破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到达贵州东部地区。
  
  1934年10月24日,红6军团与红3军在贵州东部印江县木黄地区胜利会师。26日在四川南部之酉阳县南腰界召开庆祝大会。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军团长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萧克、王震继续任红6军团军团长和政治委员,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当时第2军团4000余人,第6军团3000余人,共约8000人,由红2军团首长统一指挥两军团的行动。
  
  为策应中央红军突围转移,红军第 2、第 6军团于1934年10月底发起湘西攻势,创建根据地。11月7日占领湘西永顺县城,16日在永顺的龙家寨北十万坪,打垮湘西军阀陈渠珍3个旅,俘其旅参谋长以下2000余人。继乘胜攻克永顺、大庸、桑植、桃源、慈利诸县城,包围常德,威震岳阳、长沙。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时成立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和军区,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贺龙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军区司令员。红军第2、第6军团在发展湘西攻势的同时,开展了土地革命、扩大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和游击队等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工作。此时红军除占领永顺、大庸、桑植等县城外,逐步控制了龙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各县一部。
  
  红军第2、第6军团的湘西攻势,震动了正在指挥围追中央红军的蒋介石,迫其将追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何键及其所属第16、第19、第62师由通道之新厂,调向沅陵,进攻红2、红6军团。鉴于红2、红6军团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发展,蒋介石从1935年2月起调80余团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部署六路"围剿",以4个纵队(陈耀汉、郭汝栋、李觉、陶广)从东南面向省委和红军主力所在地的大庸、永顺、桑植地区推进,以两个纵队(徐源泉、张振汉)由西北方面推进,分进合击,企图达到围歼目的。
  
  1935年2月1日,中革军委电示红军第2、第6军团:为建立军事上的集体领导,应组织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分会,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为委员,贺龙为主席。根据遵义会议关于反"围剿"总的方针是决战防御,而不是单纯防御,是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的指示精神,省委和军分会决定,退出塔卧、龙家寨基本区,集中主力在敌侧后方行动,打破包围,粉碎合击。反"围剿"战役从2月8日溪口战斗开始,4月12日省委退出塔卧北移,13~15日,红军在桑植县之陈家河、桃子溪地区歼灭陈耀汉纵队第58师师部及所属两个旅,其余5路纷纷后撤,结束了反"围剿"的第一阶?巍?4月底红2、红6军团转入战略反攻,先东出慈利,调国民党军东移,巩固扩大根据地及补充休整红军。5月,蒋介石又调集兵力,再次"围剿"。红军根据敌情,西返大庸、永顺根据地,利用有利地形和群众条件,寻机歼敌。从6~8月初,红军连续在忠堡、板栗园、芭蕉坨等地与敌激战,歼第41师师部和1个旅,生俘纵队司令兼第41师师长张振汉;歼第35师,击毙师长谢彬;击溃陶广纵队约10个团,胜利结束了反"围剿"的第二阶段。红军乘胜展开战略反攻,至8月底连续占领澧州、津市、石门、临澧诸县市,直到洞庭湖西部富庶地区。
  
  红军第2、第6军团在湘鄂川黔战斗十个月,歼国民党军两个整师、1个师部和1个旅等部,共计2万余人。缴枪8000余支,轻重机枪100多挺,各种火炮20多门,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力量扩大一倍以上,达2万余人,新成立了第18师和第11、第17团,此外还成立了独立团、独立营、游击队等。红军的扩大不仅建设和保卫了根据地,而且钳制一部分追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又调集130余团对红军第2、第6军团进行大规模"围剿"。1935年11月19日,红军第2、第 6军团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桑植刘家坪、瑞塔铺出发,进行战略转移。红军声东击西,挥师东南,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直插湘中新化、溆浦,忽又西折而去,于1936年 1月11日于黔东江口与长征时留在该地区坚持斗争的第18师会合(该师12月21日突围转移)。红军在江口、石阡短暂休整后,横穿贵阳以北,直奔黔(西)大(定)、毕(节)。在此开展建立根据地工作,在战斗间隙得到近一月的休整,扩军5000余人。因国民党军以重兵追击,旋西进乌蒙山,辗转于彝良、奎香地区,后从昭通、威宁之间穿过滇军防线,南出宣威,进入南北盘江地区,并试图于此建立根据地。3月下旬,根据红军总司令部的提议,遂从盘县地区出昆明西,甩掉尾追的国民党军队,于4月25日夜从石鼓、巨甸诸处渡过金沙江,北上翻越玉龙雪山,4月底进入中甸。1936年7月2日,红2、红6军团到达西康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7月5日,中革军委指示,红军第2、第6军团与红军第32军(原第一方面军之第9军团改称),组成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总指挥萧克,副政治委员关向应。第2、第6军团及第32军的番号和领导人不变。红2、红6军团在长征途中,除与国民党军队不断作战外,还广泛宣传抗日反蒋、建立爱国统一战线政策,使沿途各省人民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  1936年7月上旬,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红二方面军从甘孜出发,克服重重困难,于1936年10月在甘肃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见彩图),全部结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会师以后,红二方面军和其他红军一起,于11月参加了山城堡战役,打破了蒋介石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围攻。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第27、第28军等部,改编为 八路军第120师。接着投入了抗日战争。
  
  
  红二方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