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古代学者
1)  ancient scholar
古代学者
1.
The only few remarks on the rhetoric means of deconstruction and re-combin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from the ancient scholars expressed their basis views of deconstruction and re-combination-they put forward an idea that deconstruction and re-combination originated from prediction for political purposes.
古代学者关于离合的只言片语,表达了他们对离合的基本看法:提出了离合起缘于谶言的观点。
2)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中国古代学者
3)  ancient scholars
古之学者
1.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ancient scholars was characterized by popularity, but modern scholars become inc.
古之学者淡化名利,今之学者有追逐名利的崇名之风;古之学者治学"文无定法",今之学者以论文为主(专著实际上是扩大了的论文);古之学者治学突出"简易"二字,今之学者治学倾向是"增"而不是"删";古之学者治学具有通俗化的特点,今之学者的思想却日益学究化;古之学者治学既重文字也重口语,今之学者的治学活动重书写语言轻口述语言。
4)  classicist [英]['klæsɪsɪst]  [美]['klæsəsɪst]
古典学者
5)  ancient managers
古代管理者
1.
The management ethical frame of ancient manager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organization behavior;
古代管理者管理伦理架构及其组织行为意义
2.
By studying the behaviors and views of ancient managers, the management ethic framework of ancient managers can be found out, and meanwhile its significance will be revealed.
本文试图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古代管理者的行为和主张,找到古代管理者的管理伦理架构,并揭示其在管理中的意义。
6)  chemistry in ancient times
古代化学
补充资料:《论学者的使命》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J.G.费希特论述其伦理政治思想的早期著作。原是费希特就任耶拿大学哲学教授时每周一次在星期日对全校师生的公开演讲稿,当时的讲题叫《学者的道德》。在当时精神堕落道德败坏的社会背景下,这些演讲曾给青年以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受到师生的热情欢迎。但演讲从一开始就遭到反动势力的歪曲和诬陷,说他蓄意干扰学生的传统礼拜活动,只讲了五次就被迫停止。费希特决定只字不改,发表这些讲稿。1794年秋由耶拿的迦布勒出版社出版时改用今名,全称是《关于学者的使命的几个讲演》。本书有梁志学和沈真的中译本,198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第一讲是一般地论人的使命。他认为人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理性,以他自身为目的,而不以之为取得某种外物的手段。使外物符合于自己的意志,可以得到幸福,但使自己的意志符合于纯粹的自我,则是行善。幸福不能成为善,只有善才是真正造福的。做人就是要主宰那些直接决定着人的感性事物,以保持意志的自由。第二讲是论社会里的人的使命。他认为社会的积极意义在于保证个人的尽性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国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也必须符合这个要求。人在社会里,不但要视自已为自身目的,更重要的是把别人也当作自身目的看待。任何压迫别人、把别人看作奴隶的人,由于他在强者面前一定奴颜婢膝,他灵魂上就是一个十足的奴隶。第三讲是论社?峤撞愕牟畋稹K衔扛鋈硕伎裳≡褚桓鎏囟ǖ纳缁峤撞悖棺砸训牟拍艿玫匠浞址⒒印=撞悴煌灰谧匝〉母谖簧暇≈抑笆兀蛏缁岜ù鹕缁嵛龅氖虑椋湍芪嘧宓母油晟谱鞒鲎砸训墓毕住5谒慕彩锹垩д叩氖姑K衔д咭补钩梢桓錾缁峤撞悖涫姑谟诟叨裙刈⒑途4俳死嗟姆⒄菇獭K械娜硕加?真理感,但仅仅具有真理感还不够,须由学者予以阐明、检验和澄清,在这个意义上学者是人类的教师。但是以言教不如以身教,学者应成为他的时代里道德最好的人,应代表时代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文化水平,以他火一般的献身精神启发同时代人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共同向善。第五讲肯定 J.-J.卢梭提出的人类平等的理想,但不同意他的返回原始自然状态的主张。回到自然状态,诚然能消除文明带来的罪恶,但也毁掉了德行和理性,没有德行和理性,人也就不成为人了。他指出卢梭的错误在于,他虽比别人更深刻地感受了当前人类的苦难,却没有估计到人类自身就有拯救自己的力量。
  
  1811年,德意志"自由战争"前夕,费希特满怀爱国热情又在柏林作过论学者使命的讲演,也是讲了 5次。前两次的讲稿于1812年发表过。1835年出版他的遗著时,编者把后三讲汇集一起,合称《关于学者使命的五篇讲演》。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