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夫子堂
1)  master hall
夫子堂
1.
Liang Ying s life and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cal site of "master hall";
梁寅生平及“夫子堂”遗迹概说
2)  A dignified gentleman
堂堂大丈夫
3)  QING: National Temple
堂子
4)  Peasants Heaven
农夫的天堂
1.
His poems, with a characteristic shared by Neo-peasant poets in their world view and poetics, emphasizes the harmony and unison of man and nature against the invading force of machines on the nature, and sings a powerful carol to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race, Peasants Heaven of the Old Russia.
他的诗旨在张扬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抵制机器文明对自然界的冲击,顽强守护着心中的民族根脉和精神家园———古老罗斯的“农夫的天堂”。
5)  an ancient form of address to a teacher by his disciples, used now only in respectful writing
夫子
6)  Church of Ste. Genevieve
圣日纳维夫教堂
1.
Research on the Design Idea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hurch of Ste. Genevieve;
圣日纳维夫教堂设计思想及其意义研究
补充资料:夫子堂

编者按:

夫子堂又名夫子崖,是八里峡的一座天然石龛,高丈许,阔三丈余,传说是孔子西游,路经此地,授徒讲学的地方。清代统治者推崇儒术,于此建塑孔、孟像和七十二贤侍立站像,并勒石记其事。

有清以来,全国各地孔庙林立,有关孔子的遗迹备受重视,但能塑出神态各异的七十二贤像者寥寥。黄河三峡万山壑中能有此精美雕塑,就显得更为珍贵。

夫子堂今已没入水底,但碑记已被异地安置,概貌也被摄影纪录,可谓不幸之幸。《夫子堂》故事一则,本事有历史的影子,敷衍成篇,引发读者幽思,亦为夫子堂留影。

黄河三峡中段,是一段险要的峡谷,东西长八公里,人称“八里峡”,又叫“八里胡同”。峡谷幽深,两岸青山直插云天,北岸的山崖上有个大石龛,传说这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人们称之曰“夫子堂”。龛内孔孟塑像中,七十二贤分列左右。清代在这里刻有碑记数通,小浪底大坝落闸蓄水之后,大石龛已深埋水底,碑刻虽被抢救迁置,但孔子讲学眉飞色舞的丰采人们却再也看不到了,也许从黄河那滔滔东去的样子,可以想见孔子口若悬河的情景。

孔子当年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带领七十二贤周游列国,子路御车,颜回陪侍,一行人浩浩荡荡,出齐鲁迤逦西来。但老头子时运不佳,各国诸侯有的热情,有的冷淡,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让他们留下来辅国。更可叹的是不时遇到意想不到的灾祸。绝粮于东蔡,七日米面不打牙,几乎饿散了那把老骨头;于匡地被误认为阳虎遭围困,险些儿丢了老命;两个小孩子辩论“日中近”还是“日中远”自己也遭到奚落;平日他认为自己是智者,最看不起“群氓”,农民提出的“鸣声大小与脖子长短”问题竟让他张口结舌……从朝歌入轵道西来,一路孔子沉默不语,他在思索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否确实可行,是否可以真的救颓风恢复尧天舜日。

车过苏国(今虎岭)城,孔子的眉头略有舒展,想不到人间还有此美景,他简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了怀疑,个人的力量有多大?何必汲汲于宣扬自己的政治呢?“群氓”自有回天之力。

日偏西孔子一行来到一所庄前,子路正要催车前进,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跳出来站在路当中:“赶车的,你看看眼前是什么?”原来孩子们在路当中摆了一座城:一圈儿城樯,四边有城门,中间一条十字街道通四门,星星点点的石块排列“街道”两旁,俨然是错落有致的民居……

一路的经验教训使子路收敛了往日的暴躁:“啊?一座城!不过——请你闪开让我们通过。”

小孩子不依不饶:“既然是城,请你赶车进城,可不要撞坏了我的城墙和屋房,——不愿进城请绕道。”一群小孩子也跟着嘻嘻哈哈看热闹。

孔子一边给子路摆手示意不要说话,一边急匆匆跳下车来,向小孩子施礼道:“敝人孔丘,有急事赴晋国,打扰雅玩,请给个方便让我们师徒通过。”

小孩子拍手大笑:“你是当今的圣人,你不是说‘当仁不让’么?怎么能要我‘让’起来了?”

孔子满面通红:“是是是,小哥儿说得对。孔丘愿闻大名!”

这时走过来一位老者,喝住了小孩子:“退下!不得对孔夫子无理!老夫姓项,这是顽孙项橐。孔先生,你要到哪里去?”

“敝人意欲入晋,说晋候施仁政,安邦治国平天下。”孔子说。

“失敬,失敬!但晋国韩赵魏智四大姓龙争虎斗,势同水火,恐不容先生置喙。天色不早,前面三十里才有宿处,不如权在山村宿一晚,明日再行如何?”

孔子略一踌躇,就谢过老者,在山村住了下来。夜晚和老者、项橐几乎谈了一宿。项橐年龄虽小,有时也插上几句,很有见地,得到了孔子的频频赞赏。第二天孔子决计不入晋,拜别老者和项往回走。这个地方后来人们就叫它“圣拨头”,乃圣人拨车回头处的简称,后来音讹为“圣堡头”,今改名为“英岩”。

《三字经》中有“昔仲尼,师项橐”的记载,孔子赞赏项是实,但拜为师尊的恐怕的只能是项橐的爷爷。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