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少数民族戏剧
1)  the minority dramas
少数民族戏剧
2)  drama of Chines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
3)  the national drama
民族戏剧
1.
,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reason that Sidney paid no attention to the national drama of England and correctly values the significance of Sidney s literature criticism.
从人们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大众文学发展的既有认识出发 ,文章分析了锡德尼的文学批评忽视英国民族戏剧发展的原因 ,并正确评估了锡德尼文学批评的意
4)  shɑoshu minzu xiqu yinyue
少数民族戏曲音乐
5)  newly minority drama
新兴少数民族剧种
6)  minority [英][maɪ'nɔrəti]  [美][maɪ'nɔrətɪ]
少数民族
1.
On the law administering and protect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minority rural area in Gansu province;
甘肃少数民族农村生态环境的依法保护治理
2.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for AIDS in Rural and Poor Minority Region;
少数民族农村贫困地区HIV/AIDS综合干预研究
3.
Philosophy sense of Yunnan minority water culture;
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的哲学意义
补充资料:中国少数民族戏剧
      中国各少数民族特有的戏剧种类。主要有藏剧、白剧、壮剧、侗剧、傣剧、苗剧、彝剧、布依戏、毛南戏等。
  
  藏剧 藏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西藏,用藏语演唱。过去多在广场演出,有戴面具和化妆两种演法。一般认为产生于14世纪,成熟于17世纪。演出分"顿"、"雄"、"扎西"三部分,连台演出,穿插歌舞。唱时有帮腔,伴奏主要用皮鼓、铜钹等。曲调有20多种,大致可归为达仁、 教鲁、达通、 当罗四类(见彩图)。舞蹈分顿达、切冷、恰白、格切、德东、波尔钦六种节拍和动作。传统剧目以《文成公主》、《诺桑王子》、《朗萨姑娘》、《卓娃桑姆》等较著名。
  
  
  白剧 原名"吹吹腔",白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省西部的云龙、洱源、鹤庆、大理等县的白族居住地区。清乾隆年间已有演出,光绪年间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吸收"大本曲"一些曲调后,始改用今名。有严格的角色行当和程式化的动作。语言一般是一半汉语一半白语。有50多种唱腔,唱词多采用白族民歌的"山花体"。伴奏主要用唢呐、鼓、钹、锣等。脸谱丰富且有特色。剧目有《血汗衫》、《牟伽陀开辟鹤庆》等。
  
  壮剧  壮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南一带。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 有"师公戏"、 "隆林壮剧"、"田林壮剧"、"德保壮剧"、"云南富宁壮剧"(土戏)、"广南壮剧"(沙剧)等。以其语言、音乐唱腔和流行区域不同,一般又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两种。北路的主要唱腔有 "正调"、"平调"。 传统剧目有《卜牙》、《文龙与肖民》、《侬智高》等。南路的主要唱腔有"平板"、"采花调"、"马隘调"。主要剧目有《解白》、《百鸟衣》等。云南的壮剧与北路壮剧大致相同。
  
  侗剧  侗族戏曲剧种。 流行于贵州、广西、 湖南侗族居住地区。系由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和"摆古"于清嘉庆、道光年间逐渐采用舞台演唱形式发展而成。传统剧目取材于侗族、汉族民间故事。曲调有"平调"、 "哭板"、"仙腔"等。 主要伴奏乐器有二胡、铃、锣、钹、鼓、琵琶和牛腿琴。剧目以《珠郎娘媄》较著名。
  
  傣剧  傣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德宏、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地区。一般认为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渊源于傣族民歌和"双白马"等民间歌舞。腔调基本为徽调式和羽调式。伴奏主要用二胡、象脚鼓、葫芦笙等。主要剧目有《千瓣莲花》、《红莲宝》等。
  
  苗剧 苗族戏曲剧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于湖南西部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以苗族民歌"高腔"、"平腔"和巫师音乐为主要唱腔。表演采用一些苗族武术、巫师舞蹈及苗族鼓舞的步法。伴奏偶用木叶、笛子或唢呐。剧目有《谎江山》、《团结灭妖》、《龙宫三姐》等。
  
  彝剧  彝族戏曲剧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姚县。主要腔调有梅葛调、马莫喏、多西调等,并吸收了彝族民间的生活小调、舞曲和乐曲。伴奏主要用芦笙、笛子、唢呐和月琴。剧目以《半夜羊叫》、《曼嫫与玛若》较有名。
  
  布依戏  布依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兴义布依族居住区。清同治、光绪年间形成。曲调有长调、官扮调、二黄、二六等。乐器有尖子胡琴、朴子胡琴、短箫,兼用大锣、大钹等。剧目多取材于汉族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毛南戏  毛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境内毛南族居住区。相传有百余年历史。表演时载歌载舞,有简单的行当划分。唱腔分腔、板、调三类,大部分来自民歌。伴奏乐器有蜂鼓、大鼓、小鼓、铜鼓、铙和钹。主要剧目有《鲁班仙》、《莫一大王》、《谭三娘》等。
  
  此外,在新疆地区有用维吾尔语言演唱的歌剧和穿插民族歌舞的话剧。(见彩图)在内蒙古地区有用蒙古语演唱的"二人台"、话剧、歌剧以及蒙古族舞剧。在东北地区有以满族"八角鼓"为基础演唱的小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