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维莱恩·史密斯和玛丽安·布伦特
1)  Vilene Smith and Maryann Brent
维莱恩·史密斯和玛丽安·布伦特
2)  Margaret Laurence
玛格丽特·劳伦斯
1.
The Universality of Canadian-ness: The Absence and Construction of Canadian-ness Reflected in the Literary Works of Margaret Laurence and Margaret Atwood;
加拿大特性的普遍性:从玛格丽特·劳伦斯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学写作看加拿大特性的缺失与建构
2.
Margaret Laurence s Manawaka Fiction: The Rationality of Canadian Multiculturalism Policy;
从玛格丽特·劳伦斯的马纳瓦卡小说看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合理性
3.
On Margaret Laurence and Her the Stone Angel;
论玛格丽特·劳伦斯及其《石头天使》
3)  Margaret Drabble
玛格丽特·德莱布尔
1.
A Study of Margaret Drabble s Novels: Her Inheritance of and Breaking with F.R. Leavis s "the Great Tradition";
论玛格丽特·德莱布尔对李维斯“伟大的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4)  William Cullen Bryant (1794~1878)
布莱恩特,W.C.
5)  Marian [英]['mæriən]  [美]['mærɪən]
玛丽恩
1.
Unfolding the process of the charming Marian becoming a lost woman and then returning to a charming one from the gender perspective as well as the class perspective,the author disclose the dilemma of a woman to survive in the shift of times from wasteland reclaim period to a business society.
以社会身份疆界说为切入点,从社会性别和社会阶层的视角,探讨小说《一个迷途的女人》中的主人公玛丽恩从一位迷人的女人变成一位迷途的女人,再从一位迷途的女人回归成一位迷人的女人的人生历程,从而揭示了女性在由拓荒时代向商业社会的社会转型期中求生存的窘境。
6)  Mary Shelley
玛丽.雪莱
补充资料:史沫特莱,A.
      美国女记者、作家。1892年 2月23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奥斯古德贫苦农民家庭。 9岁辍学做杂工,12岁受雇为女佣。1911年起在坦佩师范学校、圣迭戈师范学校学习。1914年一度任打字教员。1917年迁纽约,白天做秘书工作,夜晚在纽约大学听课。因支持印度独立运动,于1918年 3月被捕,11月保释出狱后在社会党的《召唤报》工作,同时编辑《印度新闻稿》,并任"印度自由之友"执行秘书。1920年赴德国,参加"印度革命委员会"活动,曾任教于柏林大学。1921年随印度代表团访问苏联。1928年末以德国 《法兰克福报》 记者身份来华,与宋庆龄、鲁迅等人建立了亲密友谊和合作关系,成为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30年代初曾协助"左联"开展活动,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工作,并先后参与创办和编辑英文刊物《中国论坛》(1931~1933)和《中国呼声》(1935~1936)。1936年"西安事变"时她正在西安,通过电台广播及时报道了事变真相。1937年 1月赴延安,广泛访问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领袖人物。"七七"事变后赴山西五台山八路军总部作战地采访。1938年 1月赴武汉,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人员,积极募捐和争取国际医疗援助,动员并组织了白求恩、柯棣华等来华支援中国抗战。同年夏受聘为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武汉沦陷后活跃在大江南北抗日战场和敌后根据地,写了不少报道。1940年赴香港。1941年 9月返回美国后,继续为支援中国抗战而写作、演讲、募捐。1949年2月被美国当局指控为"苏联间谍"而遭受迫害。1950年5月6日在来华途中病逝于英国牛津。按照她的遗愿,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朱德题了墓碑:"中国人民之友 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史沫特莱著述甚多,主要有《大地的女儿》(1929)、《中国人的命运:今日中国速写》(1933)、《中国红军在前进》(1934)、《中国在反击:一个美国女人和八路军在一起》(1938)、《中国的战歌》(1943)、《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与时代》(1956)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