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殉与牲
1)  the burial persons and animals
殉与牲
1.
This articl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emetery loc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ronze tombs in their own cemetery, the tomb shape, the burial persons and animals, the coffins and the burial objects based on the periods and grades.
本文将三晋东周铜器墓分为六大期,以墓葬的年代和等级为基础,着力探讨了三晋东周铜器墓的墓地位置、在各自墓地内的分布情况、墓葬的形制、殉与牲、葬具以及随葬品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铜器对子墓在墓地内的男女墓位安排以及早晚变化。
2)  Other Burying Objects
殉牲
3)  a sacrificial object
牺牲品, 殉葬品
4)  to die for one's country
殉国; 为国牺牲
5)  Analysis of Human Sacrifice and Human Sati in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Chu
楚人牲、人殉试探
6)  Shangdai de renxun he rensheng
商代的人殉和人牲
补充资料:人殉和人牲
      人殉是用活人来为死去的氏族首领、家长、奴隶主或封建主殉葬;人牲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主要流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日本和中国的史书中都有记载,并一再被考古发现所证实。在西南非洲、大洋洲、中南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一些民族中,直到近、现代仍残存有这种习俗。殉人基本上是主人的近亲、近臣和近侍;而人牲的身份则主要来源于战争中的俘虏,或由俘虏变成的奴隶。
  
  国外的发现  西亚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人殉习俗,发生在奴隶制社会初期。在西亚巴比伦尼亚和基什,人殉开始于苏美尔早王朝中期 (公元前第3千年)。考古发现的人殉以乌尔王陵的为最重要。王陵共16座,每座殉葬数人至数十人不等。其中国王阿卡拉姆杜格的墓有殉人40人;1237号墓有殉人74人,其中68人是女性。据苏美尔史诗《吉尔伽美什之死》中列举的殉人材料,并结合出土迹象判断,殉人系自愿从死,殉葬于王陵墓室内的是墓主的亲信,室外的是家奴、仆从、侍卫。在古埃及,人殉的出现大约不晚于第一王朝时期(前3100年左右)。考古发现的重要人殉墓是阿拜多斯王陵和萨卡拉王陵。在苏联第聂伯河到伏尔加河一带的青铜时代的洞室墓文化时期(前第2千年),盛行妻(妾)为丈夫殉葬的习俗。日本从2000多年前的倭日子命时期起,开始实行在王陵周围"立人垣",即把殉人排成围墙生埋,降及近世,演变为割腹殉葬。印度的寡妇自焚殉夫习俗,历数千年而不衰,至今还偶有发生。
  
  国外的人牲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农业崇拜。约自前第4千年到前第2千年间,人牲在从印度到地中海这一地区内广泛流行。在墨西哥的马雅人、秘鲁的印加国印第安人和非洲的阿沙特人中也曾广为流行。人牲的主要对象是俘虏,部分是被征服部落贡纳的青年男女和儿童。供献人牲的数目多少不等,一般是数人、数十人或更多。例如太平洋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举行大祭,有时一次要用100多名俘虏,并将人肉颁赐给本部落的成员吃。墨西哥的阿兹台克人建有许多金字塔形台庙,每年都要举行用活人献祭太阳神的祀典,并吃掉人牲的肉,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流行以初生儿子作为祭品,印度的康达人则使用偷来的儿童。南太平洋诸岛上的一些原始民族,直到近、现代仍保存着猎取其他部落的人头来供奉神灵的习俗。
  
  中国的人殉、人牲  在中国,二者约都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永靖秦魏家遗址的齐家文化氏族公共墓地中,都曾发现女子为男了殉葬的合葬墓。考古学界公认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杀妻(妾)殉葬墓。河北邯郸涧沟、河南洛阳王湾、陕西沣西客省庄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砍伤痕迹的人头骨,还有多具骨架叠压于废坑中,或身首分离,或作挣扎状,或人畜同埋。这些非正常死亡的人中间,有一部分应是用于祭祀的俘虏。
  
  把人殉和人牲作为一种制度并广泛流行,是在商代奴隶制国家出现以后。商代早期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中期的郑州商代遗址、直到盘庚迁殷以后的安阳殷墟,都有具体的实例。大体说来,人殉和人牲在商代早、中期就很普遍,但用人数量较少,盘庚迁殷以后盛行,用人数量发展到惊人的程度,商代后期又逐渐减少(见商代的人殉和人牲)。
  
  两周继续推行人殉、人牲制度,据《左传》、《史记》等史籍记载,周武王伐纣,邾文公伐鄫,楚灭蔡,鲁季平子伐莒,都把俘虏或对方首领用于祭祀。诸侯王死后,都用人殉,少则数人、数十人,最多的是秦穆公,人殉多至177人。考古发现的西周殉人墓有80多座,共殉200多人。诸侯王和高级贵族墓一般都有殉人,一墓殉1人至数人。在一部分中小型木椁墓中也发现有人殉。这一时期特别是东周,人殉、人牲虽尚普遍,但实际上已逐渐衰落,而且越来越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
  
  秦汉及其以后保留了献俘的传统,但已不同于商周时期的当场杀祭,而是以俘虏和馘(左耳朵)献祭太庙、郊社。典礼后,除被俘的敌酋多数被杀外,其余均获释放。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沿用商代杀战俘祭陵的方式。在民间,以活人祭鬼神的"淫祀"长期流行;杀仇人祭奠的血亲复仇残习也时有发生。
  
  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当他们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或迟至早期封建制阶段时,人殉和人牲也很盛行。
  
  

参考书目
   G.P.默多克著、童恩正译:《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四川民族研究所,1980。
   黄展岳:我国古代的人殉和人牲,《考古》1974年3期。
   顾德融:中国古代人殉、人牲者的身份探析,《历史研究》1982年2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