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活动"范畴
1)  "activity" category
"活动"范畴
1.
The "activity" category is not only starting point of logic and centre category of Piaget′s emergence epistemology,but also the most difficultly and the most complicated concept of Piaget′s theory system.
“活动”范畴,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也是皮亚杰理论中最复杂、最不易把握的概念。
2)  labor category
劳动范畴
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in the labor category, this paper analyzes respectively the core labor that constitutes the production of material products, the labor related to the production of material goods, and the labor related to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从劳动范畴的内在结构角度,对构成劳动范畴的物质产品生产核心劳动型劳动、物质商品生产相关劳动型劳动和知识生产创新劳动型劳动分别进行了研究,进而探索它们各自内部的关系,以及它们彼此相互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拓展了劳动范畴的外延。
3)  causativity
使动范畴
1.
Based on form description and semantic analysis,this paper divides grammatical meanings of Burmese causativity into three subcategories.
缅语动词的使动范畴既是语法范畴,也是语义范畴,在语义特征和分布特征上表现出很强的对应性,文章将形式描写和语义分析结合起来,将缅语使动范畴语法意义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小类,同时还论证了使动范畴与自主/不自主、及物/不及物之间的关系。
4)  category priming
范畴启动
1.
(2) The activations of the stereotypes caused by the category priming and its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respectively tend to.
实验结果表明 :⑴范畴启动可以自动激活有关的刻板印象内容 ,说明在很大程度上刻板印象是归类过程的一种必然结果与产物 ;⑵那些在内容上与范畴启动所导致自动的刻板印象激活及其相关内容一致、不一致或相反的建构分别易于出现同化与对比效应 ;⑶在个体水平上 ,通过意识性抑制在短期内很难压制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 ,这表明刻板印象加工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内隐过
5)  passive category
被动范畴
1.
After reviewing the former studies correlated with this research, this essay bases itself o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ries to set up the passive category for Chinese and English by comparing the passive sent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under the direc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ies.
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之上,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汉英对比的方法来考察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句,初步建立了汉英被动范畴。
6)  category of verbal location
动位范畴
补充资料:心理活动范畴
      心理活动的最一般、最基本的概念分类。心理活动范畴的划分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各种心理活动的实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哲学史上和心理学史上一直有不同意见,现在仍无定论。主要有"三分法"和"二分法"两种看法:前者分为知(认识)、情(情绪)、意(意志)3个范畴;后者分为知(认识)和意(意志)两个范畴,把情归属于意。
  
  心理活动范畴的分类问题自古就为人们所注意。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把人的灵魂分为表象、心灵和生气3部分。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意气和欲望3种。这是古代希腊三分法的代表。亚里士多德则把心理功能分为认识功能和动求功能。阿拉伯人阿维森纳认为人的灵魂功能分两种,即思辨理智或理辨功能和行动理智或实践功能。这二者是古代二分法的代表。近代,德国的C. von沃尔夫把心理功能划分为认识能力和愿望能力两类。I.康德提倡三分法,认为认识、意志、感情这三者之中任何一种都不是由其他一种派生的。W.冯特认为情和意的关系很密切,又类似二分法。
  
  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心理活动范畴的流行看法一直是知、情、意的三分法。其基本主张是把心理活动分为3类:①认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而把注意看作是伴随认识活动的心理特征;②情绪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如满意、喜爱、恐惧、忿怒等;③意志活动,即人的欲求、愿望,或人在下定决心、克服困难以求达到目的时的心理活动。这3种心理活动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过程。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的看法基本上是二分法,这与中国思想史上对知与行的关系的长期争论密切相关,因为行属于意的范畴。传说早在3000多年前就提出了"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知行观。后来孔子、荀子、柳宗元、朱熹、王守仁、王廷相等都论述过知行关系的问题。到清代初期,王夫之的论述更鲜明地接触到了知和行的辩证关系。近现代,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的见解,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明了知和行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心理学家潘菽在批判继承中外哲学和心理学范畴的思想的基础上,于30年代后期提出了新的二分法,并于60年代加以改善。他指出行是在知的指引之下的行,知是在行的主导之下的知,认为情是意的一种形式。这种二分法把心理活动范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和思维,而思维又包括表象、想象、联想、思考等;另一类是意向活动,包括注意、欲念、动机、意图、情绪、意志等。这两类心理活动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就心理活动的实质来看,认识活动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和规律的过程;意向活动是人在影响、改造客观事物时自身的主体活动。它是人的行动的先行阶段,是推动行动的主观活动。就人在解决主观与客观不断发生的矛盾过程中的作用来看,认识活动所要解决的是主观的知识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矛盾。通过认识活动可以使主观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于客观的实际。意向活动所要解决的是客观事物不适合于主观欲求的矛盾。通过意向活动及其见之于客观的行动以改变客观事物,使之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于主观的欲求。就神经系统的活动来看,认识活动主要是与感觉器官、感觉神经以及有关的脑中枢相关联的。意向活动主要是与神经的输出通路以及引起肌肉运动的脑中枢相关联的,它发动着肌肉和腺体的活动。实际上,这两类心理活动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认识活动总是以一定的意向活动为主导,而意向活动又总是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指引,只是有时可以是以认识活动为主,但多数时候则以意向活动为主。
  
  心理活动范畴的三分法和二分法都认为认识和意向是各具特点的心理过程。它们的主要分歧在于对情绪的本质和地位的看法不同。三分法认为情绪具有与认识和意向都不相同的特质,应该另成一类。其主要理由是:①人在情绪发生时的"体验"有很明显的特点,它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它是其他心理过程所没有的;②情绪是由认识到意志的中间过渡阶段,即由认识产生情绪,再由情绪产生意志;③情绪和意志所涉及的神经、肌肉和腺休及其活动是显然不同的。二分法认为情绪和意向是属于同一范畴的心理活动。其主要理由是:情绪和一般的意向、态度都具有意向活动的性质。因为情绪也能成为行动的动机,构成人的行动的起点,或者其本身就是一种意向或行动。情绪和意向的发生都要发动肌肉、内脏和腺体的活动,差别只在于所包含的躯体过程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以及受认识过程制约的多少不同。情绪发生时的"体验"只不过是人在情绪发生时对自己较广泛的内部机体变化的觉察或认识,并不就是情绪本身。就像一个人在写字时能对自己的手的运动有所觉察或认识,但这种觉察或认识并不就是手的动作本身一样。如果把情绪发生时的那种认识("体验")看作特殊的心理过程,就把认识的过程和对象混为一谈了。情绪并不一定是认识和意向之间的过渡阶段。事实上,并不一定有这样的过渡阶段。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