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先验主体
1)  transcendental subject
先验主体
1.
The author proceeds from the perspective that Wittgenstein gives impetus to his thinking from empirical subject to transcendental subject.
该文拟从维特根斯坦由经验主体向先验主体的提升与超越入手,籍以展示其早期哲学之奇特的运思轨迹和本质特征。
2)  transcendental subjectivity
先验主体性
3)  transcendentalism [英][,trænsen'dentlizəm]  [美][,trænsɛn'dɛntḷ,ɪzəm]
先验主义
1.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transcendentalist impact upon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in an attempt to demonstrate the historic role played, and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literature of the times, in light of the transcendentalism, in liberating the American mind and advocating the cultural independence and social reform.
 探讨了19世纪先验主义思潮对美国文学的作用与影响,论证了这个时期美国文学借助先验主义思潮在解放思想、文化独立、社会改革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和历史贡献。
2.
Thoreaus Walden is a transcendental literature because the crux of Walden is that of transcendentalism:nature has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delight,supply value and meaning.
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之所以为先验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因为全文的宗旨是先验主义宗旨 :自然有产生愉悦、提供价值和意义的能力。
4)  transcendent object
先验客体
5)  subjective experience
主体体验
1.
Lact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will restrict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y strategies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instruction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主体体验不足或缺乏主体体验会制约学习策略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影响学习策略教学的进一步推展。
6)  main body in first
主体在先性
1.
In the Western modern philosophy,the concept of main body in first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theory of epistemology; placing main body in the core position of epistemology 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western epistemology.
在西方近现代哲学中,主体在先性观念已经成为认识论理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主体在认识论的核心地位是近现代西方认识论的基本特征,不同流派的不同哲学家对认识主体在先性做了独特而有益的探讨,这就为系统合理地论证认识论的主体在先性观点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
补充资料:先验的和超验的
      西方的宗教或唯心主义哲学的一般术语。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就已使用过,I.康德第一次把这两个术语作了区分。在康德哲学中,这两个术语是不能相互替换的。所谓"先验的",在认识论中有先于经验的意思。康德用来表示在先天可能的范围内,关于认识方式的知识。康德所说"先验的",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知识:它不涉及对象,而只涉及我们认识对象的形式,并且在这种形式中也只限于先天可能的形式。康德借此企图说明,先天知识为什么是经验之所以可能的一般条件以及为什么只能限于经验的使用。这种理论知识的体系就是康德的先验哲学,即所谓观察先天知识的限界、本性与可能性的一门科学。
  
  所谓"超验的",一般指思维或意识的一种活动性质,即超出经验世界的界限而进入超经验的领域。在康德的先验唯心论体系中,"超验的"是理性的辩证本性的表现。与知性不同,理性追求绝对的完整性,即无条件者,而经验的东西只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即有条件者。因此,理性所追求的无条件者就超出了经验的界限,它在经验世界中没有相应的对象。康德指出,理性这种对经验世界的超越是必然的,问题在于对这种理性的必然性要有批判的认识。康德认为理性超越经验界而必然形成的只是"理念",它们只具有规范性的意义,不存在于经验界,因而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物自体"。理性的理念有三种:"心灵",是主体的绝对统一;世界或宇宙,是客体的绝对统一;上帝,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康德认为,旧的形而上学正是对于理性自身超越作用的必然性没有批判的认识,因而陷入了"假相",即把"物自体"当作了可认识的对象,产生一系列谬误推理和二律背反。康德认为,知识是"内在的",不能超出主体可能的经验,理性的超越作用是必然的,但要予以批判的考察即规定它的正当地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