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大学-大学知识联盟
1)  university university knowledge alliance
大学-大学知识联盟
2)  university knowledge league
大学知识联盟
3)  university-enterprise knowledge alliance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
1.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resources are apart in two systems, construct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knowledge alliance will be the trends.
以知识活动系统全息性理论为基础,围绕大学-企业知识联盟展开了深入地研究。
4)  University Alliance
大学联盟
1.
By universities,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 schools form concerted effort, a university alliance training system of the key members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needs to be constructed with the mod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实现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的时代主题迫切要求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在现有国家级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创新培训机制,通过大学间、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之间形成合力,以城乡一体化模式,探索构建大学联盟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制度。
5)  subject knowledge alliance
学科知识联盟
1.
Referring to some ideas on the enterprise’s knowledge allian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form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 knowledge alliance of univers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 for constructing the subject knowledge alliance in university.
借用企业知识联盟的一些思想,阐述了高校学科知识联盟的形式、意义以及构建方法。
6)  Industry-University Knowledge Alliance
产学知识联盟
1.
Research of Industry-University Knowledge Alliance Base on Embedded Relationship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基于嵌入性关系和组织间学习的产学知识联盟研究
补充资料:《大学》、《中庸》
      《大学》和《中庸》收集在《小戴礼记》中。旧说《大学》是曾子所作, 《中庸》是子思所作。《大学》、《中庸》同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大学》、《中庸》在儒家经书中的地位。南宋朱熹又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并编著《四书集注》。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封建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大学》是儒家为新兴封建地主阶级提供的政治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培养出符合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能完成治国平天下的任务。《大学》郑玄注:"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人,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在一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便是后人所说《大学》的"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这显然承认人天生即具有善性,是思孟学派性善论思想的推演与发挥。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这又是孔丘"爱民"思想与孟轲"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在《大学》中,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对"格物"和"致知",后人解释很不一致,诸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大学》所谓格物的"物",致知的"知"则是指地主阶级伦理道德的知识行为,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
  
  所谓"诚意",就是要不自欺,一定要慎独。在独处时是这样,与别人相处时也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也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提倡修己以慎独为先,但《大学》所说的慎独是一种唯心的、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道德理想和动机的培养。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它说:"身有所忿帋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人类不可能避免忿帋、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但防止、克服不正当的感情、欲望还是必要的。宋儒基于唯心主义思想提出"惩忿窒欲",与《大学》所讲是有一定的承继关系的。
  
  "修身"是"八条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最高要求。这样的人,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教育理论的著作。《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有《中庸说》二篇,属礼经。《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是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修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中庸》肯定"中庸"这种"至德"原出于人们的天赋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就会使自己的言行合乎"中和"状态;同时还得通过主观道德修养才能达到"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修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 "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修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达到中庸的境界,《中庸》说"所以行之者,一也。"这个"一"就是"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以达到"至诚"的境地。
  
  《中庸》认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应按照儒家的道德要求相处,《中庸》又强调处理这种关系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的人是生而知之,有的人是学而知之,有的人是困而知之。这是一种先验思想,但它并没有认为困而知之的人就不能成功,努力为之,还是可以成功的。它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行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这是勉励人们困知勉行,努力不懈,与《易经》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致的。
  
  《中庸》还进一步谈了学习程序与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中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封建主义的,对人性看法是先验主义的性善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学习精神,给后来教育思想以很大影响。 (见彩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