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扬州"花鼓戏"
1)  flower-drum opera in Yangzhou
扬州"花鼓戏"
1.
The flower-drum opera in Yangzhou is a kind of local drama, but she 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inc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compatibility and distinctiveness of its music, the imitativeness and comedy of its performing art and the diversity and popularity of its content.
扬州“花鼓戏”虽然是一种地方小戏,但它具有音乐的兼容性和独特性、表演艺术的模仿性和喜剧性、内容的多样性和世俗性等鲜明的艺术特点。
2)  Jingzhou Flower-drum opera
荆州花鼓戏
1.
Based on the main Shengqiang(voice and tune), succession situation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Jingzhou Flower-drum opera, the present researcher adopted the methodologies of Ethnomusicology and studied Jingzhou Flower-drum opera tentatively.
文章以荆州花鼓戏的主要声腔、传承情况和生存现状为对象,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
3)  huagu play
花鼓戏
1.
Shangqiu huagu play is a kind of play style in the east of Henan.
花鼓是中国民间歌舞的一种形式,商丘花鼓戏是河南省东部一种戏剧体裁,它源于何时,其发展形势如何无人进行研究,国内出版的词典和志书也没有关于它的文字记裁。
2.
Shaoyang Huagu play is 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drama.
邵阳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系统中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论述邵阳花鼓戏的形成、种类、剧目、音乐和舞蹈表演等艺术特征以及它与湖南花鼓戏之间的区别联系。
4)  Flower drum opera of Xiangyang
襄阳花鼓戏
5)  Shangluo Huagu Opera
商洛花鼓戏
1.
A Study on the Living Situation of Shangluo Huagu Opera and the Protection of It;
商洛花鼓戏的生存现状与保护初探
6)  the protection of Huagu Opera
花鼓戏保护
补充资料:湖北花鼓戏
      戏曲剧种。湖北各地花鼓戏、采茶戏、灯戏、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多唱打锣腔,有的唱大筒腔。
  
  打锣腔,是在鄂东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受清戏(高腔)影响而形成,当地称"哦呵腔"。唱这种声腔的剧种有黄梅采茶、东路花鼓、黄孝花鼓(又名西路花鼓,楚剧的前身)、天(天门)沔(沔阳)花鼓(1981年改名荆州花鼓)、襄阳花鼓、远安花鼓、阳新采茶。它们的主腔名称及演唱风格虽然各不相同,但因渊源关系密切而具有共同特点,演唱时都用人声帮腔,锣鼓伴奏(现已普遍改用丝弦托腔)。主腔名称,黄梅采茶为〔七板〕,东路花鼓为〔东腔〕,黄孝花鼓为〔迓腔〕,天沔花鼓为〔高腔〕和〔圻水〕,襄阳花鼓和远安花鼓为〔桃腔〕,阳新采茶为〔北腔〕。唱腔结构以上下句为基本形式。常由起腔、正腔、腰板、落腔4部分组成,而又有多种板式变化。男女分腔的句式落音,多是男腔为下句落"do"的宫调式,女腔为下句落" sol"的徵调式。男女不分腔的,则均为下句落" sol"的徵调试。基本剧目大致相同,都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的说法。其中,有一批打锣腔的特有剧目,如《告经承》、《告堤霸》、《闹公堂》、《大清官》、《荞麦记》以及以喻老四、张德和为主角的组戏等,描写的多是黄梅、广济、圻水(今浠水)一带的故事,有"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之说。常演的剧目还有《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吕蒙正泼粥》、《酒醉花魁》等。另有一戏一曲或数曲的小调戏,如《卖棉纱》、《绣荷包》、《双撇笋》等,表演形式保持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大筒腔,因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定 re-la弦)而得名,源于四川梁山,亦称梁山调。据清咸丰二年(1852)的《长乐县志》记载:"正月十五夜......张灯演花鼓戏,曰闹元宵......演戏多唱杨花柳戏,其音节出于四川梁山县,又曰梁山调。"唱大筒腔的剧种有钟祥、荆门的梁山调,崇阳、通城的提琴戏,鹤峰、五峰的杨花柳(又名柳子戏、或阳戏),恩施的灯戏,巴东的堂戏,一说黄梅、广清的文曲戏亦属大筒腔系的剧种。大筒腔的曲调结构,由上、下句唱腔和上、下句过门相对称的 4个乐句组成。基本板式有一流(或称"单句子",一句词用上、下两句腔唱完)、二流(或称"双句子",一句词用一句腔唱完)。唱腔有男女分腔和不分腔之别,音域宽广,真假声并用。尾音翻高 8度,也有的用"平腔"演唱。常演剧目有《天平山》(《刘海戏蟾》)、《打芦花》、《蓝桥汲水》、《杨氏送饭》、《铁板桥》、《雪山放羊》等。
  
  兼唱以上两种声腔的,有郧阳花鼓和随县花鼓。郧阳花鼓〔八岔〕为打锣腔,〔琴子〕为大筒腔。随县花鼓〔蛮调〕为打锣腔,〔梁山调〕为大筒腔。
  
  湖北花鼓戏的形成,按艺人师承关系推算及有关资料佐证,一般不迟于清道光年间。道光末年,叶调元写的《汉皋竹枝词》中,有"土荡(街名)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和"芦栅试演梁山调,纱幔轻遮木偶场"的词句,说明当时在汉口已有花鼓戏和梁山调。100多年来,湖北花鼓戏相传不绝,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皮簧戏的影响。在其兴盛时期,班社甚多,名角辈出,许多地方出现过"三里五台"台上唱台下和的生动景象。但是,除黄孝花鼓发展成楚剧外,大都长期活动于农村和集镇,停留在"三打七唱"的局面,有的甚至濒临灭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花鼓戏在整理创作剧目、革新音乐唱腔、提高表演艺术、培养艺术人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发展较快的天沔花鼓,现有5个专业剧团和许多业余剧团。他们整理的《站花墙》、编演的现代戏《拦花轿》、《小坚决》、《买摇窝》等均有一定影响。东路花鼓、远安花鼓、随县花鼓、阳新采茶、文曲戏也都有了专业剧团。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