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责髯奴辞》
1)  schnauzer [英]['ʃnauzə]  [美]['ʃnaʊzɚ]
髯狗
2)  rɑnkou
髯口
3)  Nu [英][nu:]  [美][nu]
1.
Male was called“nu”while female was called “bi”.
“奴”最初为“古罪人” ,其中男称为“奴” ,女称为“婢” ;后作为谦词 ,亦是男女混用。
4)  Indocalamus barbatus
髯毛箬竹
1.
Effects of silicon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Indocalamus barbatus under simulated acid rain stress.;
模拟酸雨胁迫下硅对髯毛箬竹光合特性的影响
5)  Taphozous melanopogon
黑髯墓蝠
1.
Eonycteris spelaea(Pteropodidae)has a diploid chromosome number(2n)of 36 and a fundamental number(FN)of 56;Megaderma spasma(Megadermatidae)has a karyotype of 2n=38 and FN=70;Taphozous melanopogon(Emballonuridae)has a karyotype of 2n=42 and FN=64;Chaerephon plicata(Molossidae)has a karyotype of 2n=48 and FN=54.
大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二倍染色体数目(2n)为36,常染色体臂数(FN)为56;马来假吸血蝠(Megaderma spasma)2n=38,FN=70;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2n=42,FN=64;皱唇蝠(Chaerephon plicata)2n=48,FN=54。
2.
From June to September, 2005, we compared echolocation calls, the summer diet and morphologic features of three bats species (Myotis siligorensis, Rhinolophus pusillus and Taphozous melanopogon) captured in two caves around Guilin city, Guangxi province, China.
2005年6至9月,对桂林市郊区两个山洞中高颅鼠耳蝠(Myotissiligorensis)、菲菊头蝠(Rhinolo-phuspusillus)和黑髯墓蝠(Taphozousmelanopogon)的回声定位叫声特征和食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形态特征与野外观察,推断其捕食生境和捕食策略。
3.
We studied diet, echolocation calls and night emergence time of black-bearded tomb bat, Taphozous melanopogon (Emballonuridae) at yanqian village, Zhaoyang countryside, guilin city, guangxi Province, South China between June to September,2005 and June to October, 2006.
于2005年7月到9月和2006年6月至10月在桂林市郊区朝阳乡岩前村避敌洞研究了黑髯墓蝠的食性、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和晚间出飞时间三方面生态学内容。
6)  Qiu Yan Ke Zhuan
《虬髯客传》
1.
A probe into the plot factors of swordman fiction from Qiu Yan Ke Zhuan by Jinyong;
从金庸对《虬髯客传》的评说看其武侠小说的情节要素观
补充资料:髯口
      戏曲中各式假须的统称。又称"口面"。用牦牛毛或人发制成。从山西明应王殿元代戏曲壁画(见彩图)来看,早期的髯口似用细绳所拴,三绺髯、满髯都较短,紧贴面颊,接近写实。后来改用铜丝作挂钩,趋向夸张、装饰,式样上也逐渐丰富。髯口的改进,同演员注意利用髯口做种种身段动作以刻画人物的情绪、性格有关,并由此而形成"髯口功"。各式髯口的色彩,一般有黑、灰(称为"黪"、"苍"或"花")、白三种,以区别角色的年龄。少数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红髯、紫髯、蓝髯、黑红二色髯的。个别剧种还有戴红黄蓝白黑五色髯(如粤剧扮金兀术、方腊、东海龙王用的"扎髯"),这种过于怪异的髯口未能流行。髯口的式样很多,其中短髯的式样又比长髯丰富。现在戏曲舞台上常用的髯口式样,主要有以下十多种:
  
  三髯 简称"三"。长髯分三绺,适于表现文雅、清俊的人物,多用于生脚扮演的各种文武角色。
  
  
  
  满髯  简称"满"。是连腮长髯的夸张表现。主要用于体格壮实的上层人物。生、净脚色所扮演的正、反面人物形象均有戴满髯的,但净脚用的满髯又比生脚所用长些,最长的人发黑满有70多厘米。
  
  
  
  扎髯  简称"扎"。是露口的满髯,即将满髯中间一片剪与嘴齐,下边另有一片吊在颏下,适于表现性格粗豪、好勇狠斗的人物,为净脚专用。戴扎髯的角色,都要在鬓边插"耳毛子"。
  
  
  
  丑三髯  是三髯的缩短变细,适于表现寒酸或猥琐的文人、小官吏。为丑脚专用。
  
  二涛髯  即较短的满髯,昆曲直称"短满",用于体格壮实的下级官吏、家院之类人物。过去昆曲用得较多,现在舞台上不甚讲究,一般中军、家院也多戴满髯了。
  
  夹嘴髯 即较短的扎髯。昆曲中的二面用得较多,一般不插"耳毛子",表现人物的范围要比扎髯宽泛。
  
  一字髯  是极短的满髯,形如一字。故名。
  
  
  二字髯  是极短的扎髯。"一字"与"二字"大都表现不事修饰的粗鲁人物,以及不蓄须的僧人。昆曲《千忠戮·惨睹》中的建文君,即戴黑一字(也有戴黑二字的),表现他在流亡途中,装作僧人模样,剪去了长须。(见彩图)
  
  虬髯 即二字髯而浓密蜷曲者。昆曲叫"卷络二字"。旧时《山门》中的鲁智深戴黑一字,后改戴虬髯,更有利于表现人物豪放不羁的性格特色。(见彩图)
  
  八字髯  两撇短须,形如八字,故名。多用于丑扮的师爷、江湖术士一流人物。
  
  
  二挑髯  两撇短须向上挑起,形如倒八字。多用于武丑扮演的武艺高强而又幽默、机敏的人物。
  
  吊搭髯  又称"八字吊搭",即在八字髯的基础上,下颏又吊有一绺短须,悬空摇荡。多用于性格诙谐或者品行不端的文人。
  
  
  四喜髯  八字髯再加两腮的两撮胡须。
  
  
  五撮髯  又称"四喜吊搭",即在四喜髯的基础上,又加下颏的一绺胡须。"四喜"与"五撮"多用于丑扮的各种下层人物,如樵夫、船公、禁卒、老军等。个别丑扮的将领,为表现其性格幽默和不事修饰,也用这类髯口,如程咬金。
  
  
  以上这些常用的式样,加上色彩的不同和尺寸上的若干区别,就有了许多变化,故戏曲剧团常备髯口有数十种之多。髯口中还有一些是专人专用的,如关羽,原戴三髯,后为突出表现他的美髯,创制出五绺髯,用人发制成,为关羽专用,故又称"关公髯"。三国戏中的另一个人物──司马师,戴的黑满髯上要另加一缕红髯,以表现他患眼瘤,长须为流血所污。水浒戏中的刘唐,在所戴黑扎或黑二涛髯中夹几绺红髯,称为"刘唐髯"。
  
  清末以来,又有各种改良髯口,其挂钩较细,紧贴腮边,全都露口,尺寸也较短。这在某些剧种如越剧及某些新编历史戏中用得较多。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