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青铜器研究
1)  youth studies
青年研究
1.
In light of the problems such as impetuosity,superficiality,carelessness and fewer new ideas in youth studies,it is necessary to devote more efforts to the building of study style in youth studies.
要克服青年研究中的浮躁、浅薄、缺严谨和少新见等问题,必须加强青年研究的学风建设。
2)  bronze ware
青铜器
1.
The ancient art of bronze wares in China ,s history marked a special historic period.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艺术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的某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 。
2.
This paper focuses on eliminating back oxidized copper, polishing and eliminating mineral oil of bronze ware during the process of bronze ware s reproduction and imitation.
本文主要研究了青铜器在复、仿制过程中如何除氧化皮、抛光及除油等一系列问题 ,并在实际应用中减轻相当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劳动效
3.
The research for bronze ware decorative patterns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has obt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in history,but compared with the research of the shape,engraved inscription and casting,it is relatively backward.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在历史上虽取得很大成绩,但较之于器型、铭文、铸造的研究相对滞后,因此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西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在历史上取得的实绩进行鸟瞰式的述要很有必要。
3)  bronze wares
青铜器
1.
Study on “正月” on the newly discovered bronze wares at Xiaojiahe,Yunxian County;
论郧县肖家河新发现青铜器的“正月”
2.
A Study on the Bronze Wares of Zhou Dynasty in the Regions of Wuyue and Baiyue;
吴越和百越地区周代青铜器研究
3.
Inscriptions on bronze wares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are specified among the spectacular Chinese calligraphy.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中国金文书法中洋洋大观能够统领一代的金文书体,是研习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4)  bronzes [英][brɔnz]  [美][brɑnz]
青铜器
1.
The content of the exhibition of the cream of the collected bronzes includes three psrts ;bronze ritual ware ,bronze weapom and bronze mirror.
其中《馆藏青铜器精品展》在展室面积、展线长度及展室结构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精选青铜器 103件, 内容分青铜礼器、青铜兵器、铜镜三大部分, 展示了青铜器在国之礼仪、国之战争及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反映出新乡市博物馆的文物特色, 较好地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2.
Tin-plating was a very popular technology for making bronzes in the Dian Kingdom because it helped make the bronzes beautiful,bright and anti-rot.
镀锡是滇国青铜器上常用的一种加工技术,滇国青器上的镀锡极为普遍。
3.
The bronzes unearthed in Sanxing Mound in Guanghan City of Chengdu,Sichuang Province in August,1986,are big in shape,vivid in figure,complicated in structure,mysterious and magnificent.
1986年8月在四川省成都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公元前13~14世纪左右的青铜器,器形高大、造型生动、结构复杂、神秘瑰丽,其造型、功能等迥异于我们熟知的古代中原文明,本文从青铜器的造型、装饰、原料来源、铸造工艺及宗教崇拜等几方面将两者进行了比较分析。
5)  bronze ritual vessels
青铜礼器
1.
Using the evidence of bronze casting and finishing work from the Manufacturing Standard in Qing Dynasty, this essay calls for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finishing work of Shang-Zhou bronze ritual vessels which requires tremendous labour and much time.
引用清代匠作则例中有关铜器铸造和铸后加工的资料,以说明商周青铜礼器铸后加工的重要性及其巨大的工作量,俾能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6)  bronze vessels
青铜器
1.
Comparative studies on Pb isotope ratios of corrosion rinds and metal cores of bronze vessels;
古代青铜器基体与其锈蚀产物铅同位素对比研究
2.
Many valuable pieces of malice were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among then, there are more than 100 pieces of bronze vessels, near 100 pieces of jade articles, 200 pieces of pottery and porcelains.
其中有青铜器一百多件、玉器近百件、陶瓷器近二百件。
补充资料:青年研究
      泛指以青年为对象的多学科理论研究活动。
  
  历史  现代意义上的青年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G.S.霍尔。他在1904年发表的《青年的心理和他们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一书,开启了后人对青年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思路,也引起了青年研究究竟以哪一学科为"母学"的理论纷争。
  
  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青年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的"红卫兵"运动、法国的"五月风暴"、东京的学潮、美国青年的反战浪潮等等,表明青年对社会进程的意义在强化。面对这种势态,各国政府、理论界对青年研究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除政策、对策性研究外,还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建立青年学的问题,70年代起陆续有青年学专著问世。
  
  内容和方法  主要有几种理论研究模式:①心理学模式。它是最早界入青年研究的一种理论观点。其理论基点集中在青年的个性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心理学派的主要贡献在于它采用实证的方法对青年的认识、情感、意志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就此而言,可以称为微观的青年研究。②社会心理模式。界于社会学、心理学之间。兴起于20世纪40~50年代。其理论基点集中在研究社会、环境、群体、人际关系对青年个性心理形成的制约作用。它运用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青年自身之外的宏观世界揭示青年这一特殊生命阶段的心理属性是由社会决定的。③文化人类学模式。它的理论基点是把青年视为文化载体、文化的体现者,研究青年在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的意义、作用。强调"代沟"论和 3种文化模式论,即后喻文化、前喻文化、并存文化。其理论特色是突出青年在后工业社会中的文化主导地位。④社会学模式。它是青年研究中起步早、涉及广、发展快的学科。其理论基点在社会与青年的互动关系,研究的基本问题是青年的社会化以及社会对青年发展的责任和认同程度。
  
  青年研究在中国  中国现代意义的青年研究始于五四运动时期。有的学者把其历史进程划分为4个阶段:①开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研究的特点是从民主与科学的角度唤醒青年,使他们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代表作有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和李大钊的《青春》。②深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研究的主题是青年如何投入社会革命运动。代表作是毛泽东的《五四运动》和《青年运动的方向》。这一时期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开始走向学科化。1925年杨贤江的《青年问题》,1933年沈履的《青年期心理》两部著作,反映了中国青年心理学和青年社会学的研究深度。③发展和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50年代初,青年研究涉及内容丰富而广泛,如青年的特点、培育目标、自我修养、成长道路、共青团建设、青年工作等。1957年以后,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使青年研究的思想僵化,视野狭窄,囿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注释。"文化大革命"使青年研究陷于停顿。④繁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时期。研究的主要特征是: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科视角的多元化──调动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学科的力量,开展全方位的研究。
  
  青年研究工作者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使中国青年研究学科化,一个重要标志是提出并着手建立青年学理论体系。1971年,波兰学者阿达姆斯基创建青年学,1982年罗马尼亚学者F.马赫列尔的《青年问题和青年学》问世,1983年中国年轻学者唐若昕著文论述建立青年学。一些青年研究工作者积极探索青年学体系的理论框架和内容。1986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召开了全国首届青年学专题研讨会。一些青年学理论专著相继问世,竭力融多学科知识于一炉,提出了关于青年研究的方法、范畴、规律和理论体系的构想。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青年研究学科化的探讨与争论。
  
  

参考书目
   费穗宇、穆宪、张潘仕合著:《青年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济南,198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