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企业负债
1)  enterprise debt
企业负债
1.
The enterprise debts usually consist of debts between enterprises, debt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ebt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foreigners, debt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households.
通常企业负债存在四种情况:企业间负债,企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负债,企业对国外负债和企业对居民的负债。
2)  debt enterprise
负债企业
1.
The game analysis of credit risk of the debt enterprise;
负债企业信贷风险博弈分析
3)  corporation bond
企业债券
1.
A pricing model of corporation bond is built up,default assumed as a stochastic intensity process and related to risk-free interest rate.
在考虑企业债券违约风险的情形下,首先将违约看作具有不确定性的随机强度过程,对违约风险进行了建模。
2.
Corporation bond development was slower than the stock and the government bond in china.
在中国,相比股票、国债,企业债券发行总量小,交易不活跃,规模扩展处于停滞状态。
3.
Bond financing is also divided into national debt, corporation bond and financial bond.
企业融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而股票和债券是两大基础性的直接融资手段,债券融资又分为国债、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三种融资方式。
4)  Enterprise bond
企业债券
1.
Analysis of supply and demand basis of backward enterprise bond market development of China;
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供求基础
2.
Review of market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bond of China;
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评析
3.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bonds in our country;
我国企业债券发展对策研究
5)  corporate bond
企业债券
1.
Applications of multivariate GARCH models in the study of volatility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corporate bonds;
多元GARCH模型在国内企业债券波动传递研究中的应用
2.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n Corporate Bond Financing;
企业债券融资的比较优势与实证分析
3.
Pricing of European Call Option on Corporate Bond;
企业债券的欧式期权的定价公式(英文)
6)  corporate bonds
企业债券
1.
Study on the Financing of Corporate Bon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企业债券融资与资本市场发展研究
2.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shift of corporate bonds in economic cycles
企业债券在经济周期内行业轮动的实证分析
3.
Factors Influencing Credit Rating on Corporate Bonds in China: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Z Model of Altman
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的因素分析——基于Altman的Z计分模型的实证研究
补充资料:企业资产、负债的证券化比例


企业资产、负债的证券化比例


  【企业资产、负位的证券化比例】这个指标用于测定一国企业抗经济环境展动的能力以及用于考察对经济稳定增长缓冲的作用程度。 可以从以下两种侧面指标来加以考察: 1.银行借款占各种资金来源的比例。 7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西德企业的银行借款占资金来源的比例分别只是:so%、15%、10%和20%,而自由资金和证券筹集资金占了绝大的比例。相比之下,中国大陆虽然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开放了证券市场,但就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上海而言,银行贷款要占上海工业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的so%以上,占上海商业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的oo%以上。 2.资产证券化的比例。 在西方国家,企业不是把全部资金投人生产过程,而是有选择地购进有价证券作为资产业务的重要内容,其资产证券化的趋势逐步明显。在中国大陆,企业资产业务一般还局限于生产领域。以上海为例,上海各种类型的企业共有230(X)家左右,1984年至今,上海只有2以X)家企业发行各类证券,不到总数的10%。中国大陆1989年底独立核算的工商企业总数有父5万个,而股份制企业约有3以X)家,仅占全国工商业企业数的0 .71输。 中国大陆这种企业资产和负债证券化的低比例,造成的结果是:当银行银根紧缩、获取贷款条件恶化时,不能通过足够的有价证券出售以减缓流动资金的困难,保持相对稳定的生产规模;当银根宽松、企业资金充裕时,因政府对企业购买证券和上市流通规定了各种限制条件而不能更有效地购买有价证券,以保持资产的盈利性和流动性。因此,中国大陆这种资产、负债结构还没有能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软着陆”的基础条件,对经济增长的缓冲器作用不太明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