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女性自我人格
1)  personality of women
女性自我人格
1.
In this works, we have seen modern women`s persistence in love and their pursuit of it and We`re also seen the love not free from philistinism and the concern about the personality of women in this world,.
在这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现代女性对爱情执著与追求,也看到这人世间那无法脱俗的爱情以及对女性自我人格的关注。
2)  female ego
女性自我
1.
In 90 s, Chen Ran and Lin Bai take the west feminist theories as an artistic point of departure, in the novels 《 The private life 》 and 《The individual s war》, from the standing alone consciousness, the body s awareness, and the female friendship,which present the female ego, scoop out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relate female plentifulness the special and private life.
九十年代 ,陈染、林白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为创作出发点 ,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和《一个人的战争》里 ,从孤独意识、躯体觉醒、女性情谊等方面呈现女性自我 ,挖掘个人经验 ,讲述了女性丰富独特的私人生活 ,对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3)  feminine ego
女性自我
1.
Through this special narrative of talk-story in the work, the writer testified the feminine subject s authority of discourse and fixed and realized the pursuit of feminine ego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fact and imagination、male and female、the East and the West finally.
作者通过讲故事这一独特的叙述方式证明了女性主体的话语权威,在现实与想象、男性与女性、东方与西方的互相映照中追寻并实现了对女性自我的认同。
2.
These essays topple down the traditional feminine taboos and indicate the rouse and growth of feminine ego.
这些散文是对传统的女性禁忌的颠覆 ,标示着女性自我的复归与生长 ,也是叶梦以其女性的独特体验为视点对男权文化的反观和挑战 ,这些散文呈现出一种新的女性美 ,也体现出作者积极的创造的生命哲学
4)  female personality
女性人格
1.
Feudal marriage patterns and female personality phenomenon in Lao She s Works;
老舍笔下的封建婚姻模式及女性人格现象
2.
INDEPENDENT: GOD IS ONESELF:Speculation on the female personality of the 20th century s Chinese citizen literature;
自主:上帝就是自己——对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女性人格描写的透视
3.
As a common woman who lived in the narrow space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she expressed her expectation of an ideal female image and her serious consideration into female personality by portraying some female images with conspicuous characteristics.
家庭和教育赋予她健全的女性意识,她以自己塑造的特征鲜明的女性形象,表明了她对完善女性人格的严肃思考,以及一个生活在传统和现代的夹缝里的知识女性重塑理想现代女性的期盼。
5)  ego and personality
自我与人格
6)  femality
女人的性格
补充资料:人格自我实现说
      人本心理学家创立的一种人格(个性)学说。这种学说强调个人的潜能、创造力、理想、信念的实现。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此外,K.戈尔茨坦、C.R.罗杰斯等也都谈到自我实现。
  
  马斯洛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好的、至少是中性的固有本性,而这种本性、潜能必然现实化。这个假设是他的自我实现说的基础。马斯洛强调,由于人的本性是好的或中性的,所以最好是促进它的发展;而人性的健康发展,只有在比较好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如果环境是限制性的,那么个体很可能依照神经病的方向发展。
  
  据马斯洛看来,人有两种类似本能的需要,一种是基本的或缺乏性的需要,另一种是成长的或超越性的需要。马斯洛根据这些需要在个体发展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从低级到高级排列成为一个像金字塔一样的阶梯。①生理需要:对食物、水、空气、睡眠和性的需要;②安全需要:对安全感、稳定性、保护者和摆脱恐惧、焦虑的需要;③从属和爱的需要:对从属感、爱情、友谊和摆脱孤独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对别人的尊重以及自尊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实现自己的潜能、创造力、理想、信念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是缺乏性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成长性需要。
  
  后来,马斯洛又提出了第二个需要层次,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其中认识需要是基本的。这个需要层次对上述基本的需要层次起辅助作用。
  
  
  马斯洛提出了一个需要发展的模式(见图):最低一级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必须首先得到满足,第二级需要才能出现;一、二级需要得到满足后,第三级需要才会发展。以此类推, 在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出现之前, 四种低级需要必须依次得到适当的满足。但是,马斯洛也承认这个层次排列可能有例外,例如他提到,创造性的人的创造驱力比任何其他需要都更为强烈;也有的人的价值观和理想是如此强烈,以致他们宁愿死也不放弃它们。马斯洛认为这种发展模式是天然的,所以教育的作用是引导它,就像成人站在婴儿面前引导他们学走路那样,只能照护,不能代替;照护不能过分,过分就成了溺爱,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马斯洛通过观察、谈话、问卷、传记等方法,研究了少数他认为的自我实现者,提出自我实现者的动机是超越性动机或成长性动机。他认为自我实现者的超越性动机,在质和量两方面都有别于其他普通人的缺乏性动机。缺乏性动机是补足机体内某种欠缺的动机,是谋划获得所缺乏的某种东西,是要减少由于这种缺乏所引起的紧张。由前四种缺乏性需要引起的动机就是如此。而自我实现者的动机则是一种超越性动机,它不是力求弥补欠缺,而是要发展潜能和认识世界;不是要减少紧张,而是要通过新的挑战性活动增加紧张。
  
  马斯洛还详细地描绘了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是:①有效地知觉现实。如实地知觉周围的人和物,不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理解他们,因为他并不需要他们或它们来填补自己的缺乏性需要。②认可自然、他人和自己。③自发、单纯、自然。④集中注视自身之外的问题。⑤独处和独立的需要。行为和感情,是强烈地以自我为中心的和自我定向的,对独处和独立有强烈的需要。⑥自主活动。⑦鉴赏的不断新化。能持续不断地使经验增殖。 ⑧神秘的或"高峰的"体验。不断体验到一种与深刻宗教体验近似的、剧烈的和压倒一切的入迷、极乐和敬畏。在科学、艺术工作上,在生活上都可能达到这种高峰体验。⑨社会性兴趣。对一切人都有强烈而深刻的移情作用和慈爱之情。⑩有更强的同别人联系的能力。容忍和接受一切人。手段和目的、 善和恶的辨别力。非敌意的幽默感。创造性。 自我实现者有儿童般天真的创造和想象。抵制文化适应。在一定范围内,完全能够抵制住社会文化的压力,而进行独立思考和行动。
  
  马斯洛认为,人有某种比战争、偏见和憎恨要更为崇高的能力。这是他对人性怀有乐观主义的观点。但是把它看作是人的固有本性,并且是不依赖社会实践自我实现的,则是缺乏科学论据的说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个体的需要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需要、特别是高级需要的实现与人格形成有关联等,有的人认为有可取之处。但是,他的需要层次并没有囊括人的全部需要;特别是他强调需要的生物学性质,没有指出需要的反映实质和社会性,也没有区分自我实现需要中利己性与利他性两种内容。因此,受到不少心理学家的批评。
  
  

参考书目
   A. H. Maslow, Motivation ɑnd Personality,New York,1970.
   A.H.Maslow,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New York,1968.
   D.Schultz, Growth Psychology: Models of TheHealthy Personality ,New York,197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