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
1)  Chinese bourgeois revolutionaries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
1.
After the 1911 Revolution, Lenin highly appreciated the Chinese bourgeois revolutionaries and thought that they were thoroughgoing, democratic and fighting bourgeoisie and the comrades of the great French publicists and revolutionaries at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辛亥革命以后 ,列宁高度评价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 ,认为他们是战斗的、彻底的民主派的资产阶级 ,不愧为 18世纪末法国的伟大宣传家和伟大革命家的同志 ,他们的纲领充满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
2)  Bourgeois revolutionaries
资产阶级革命派
1.
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has given an overview of Bourgeois revolutionaries Newspaper Supplements of that period,summarizing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pointing out its historical limitations as well as summing up the negative impact it left behind.
文章简要梳理了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副刊的大致概况,并对其历史意义进行了概况。
2.
The determinant tha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ies after the victory of Xinhai Revolution was the attention that bourgeois revolutionaries paid to the library.
促进辛亥革命胜利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图书馆的重视。
3.
1903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when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aries are to send domestic public opinion to seize the high points, and it is the key year of China had an important change in the circle of thinkers ,and the first era when the revolutionary ideological trend starts to substitute the reformism to become the lead of the thought stage.
1903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转折的一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抢占国内舆论高点的开始,是中国思想界发生大转变的关键年头,是革命思潮开始替代改良主义并成为思想舞台主角的第一个时代标志。
3)  Chinese bourgeois revolution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1.
Naturally, the key is that we can not mix the 1911 Revolution with the Chinese bourgeois revolution.
客观、准确地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正确评判辛亥革命成败的前提,当然,关键还是不能把辛亥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混为一谈。
4)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 in China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  the capitalist class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faction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
1.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capitalist class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faction composed of the intellectuals of the capitalist class and the little capitalist class formed.
20世纪初 ,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逐渐形成。
6)  revolution-oriented historical stcdy of the capitalist class
资产阶级革命派史学
补充资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的一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又称英国内战、清教徒革命。这次革命对英国和整个欧洲都起了重大影响。一般把革命开始的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革命前提 16~17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很大成就。由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大增长,东部及西南部地区的地主贵族掀起圈地狂潮,出现了众多的资本主义农场(见圈地运动)。东部及西南部农村里的地主贵族多为与资本主义农业发生密切关系的新贵族,他们与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相一致。
    
   

地图: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地图: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受到诸如封建土地制度、行会制度、贸易独占制度及各种苛捐杂税的压抑和束缚,从而引起了与资本主义发展有切身利益的各阶级的反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清教教义作为斗争武器。16世纪60年代,英国出现清教运动,抨击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宣传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宗教观和宗教的、政治的组织形式,反对封建专制。
   17世纪初 ,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和查理一世统治时期,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1628年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请愿书。次年查理一世就将议会解散,以后11年未再召集议会  。17世纪30年代末发生了苏格兰人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不得不于1640年4月13日召集议会。但因议员拒绝国王的要求,查理一世于5月5日又解散了议会  。史称这届存在仅3周的议会为短期议会。查理一世的横暴,引起群情愤激。同时苏格兰起义军又大举进攻,查理一世被迫于1640年11月3日重开议会,结束了11年的独裁统治,议会一直存在到1653年4月20日,史称长期议会。长期议会成为反对以查理一世为首的王党的领导中心;它的召开是革命开始的标志。
    
   

邓巴战役中的克伦威尔军队(绘画)

邓巴战役中的克伦威尔军队(绘画)


   
    革命开始和第一次内战 长期议会召开前后,伦敦市内及郊区的下层群众和许多郡的农民展开了广泛的反封建斗争。在群众运动的支持和推动下  ,议会从召开到1641年夏季之间取得了一连串胜利:国王的宠臣斯特拉福伯爵T.温特沃思被处死;通过《三年法令》,规定议会应定期召集,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将其解散;废除了星室法庭等暴政机构。但许多议员对日益高涨的群众运动感到畏惧,不愿推动反封建斗争进一步向前发展。1641年秋讨论《大抗议书》时  ,仅以11票微弱多数通过  。与此同时,议会却着手镇压农民起义。1641年底  ,查理一世企图逮捕以J.皮姆为首的反对派领袖。伦敦市及郊区的帮工、学徒及附近白金汉、肯特郡的农民,结队前来保卫议会,挫败了王党。查理一世无计可施  ,于1642年1月离开伦敦到英国北部。8月间在诺丁汉升起王家军旗,挑起了内战。
   内战开始后,全国分成两个敌对阵营。王党所依靠的主要是经济落后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封建贵族。议会的社会支柱是资本主义较发达的东南部的资产阶级、新贵族、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就双方力量对比看,议会占优势。但议会军的领导人埃赛克斯、曼彻斯特等人的态度不是很坚决的,时刻准备同国王妥协,以致在内战初期节节失利。1645年议会通过《自抑法》改组军队,建立了主要由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的新模范军。由T.费尔法克斯和O.克伦威尔指挥。新模范军斗志旺盛,纪律严明。在1645年6月纳斯比战役中取得对王党的决定性胜利。1646年6月攻克王党的大本营牛津。第一次内战以议会的胜利而结束,国王也成了议会的阶下囚。
    革命阵营内部的斗争 第一次内战结束后,议会实际上成为全国最高政权机关。但议会里掌权的长老派反对革命进一步发展,并与国王谈判保留君主制,他们所实行的政策只有利于上层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1647年2月议会又下令解散军队,而且不发欠饷,消息传出,军队哗然。在平等派影响下 ,士兵在4月底选出了自己的代表——鼓动员,组成鼓动委员会。克伦威尔为了保持对军队的控制,建立了全军会议,由军官代表和士兵代表共同组成。6月14日,全军会议发表《军队声明》,提出主权在民的政治纲领。至此军队已成为与议会相对立的第二个政治中心,8月6日军队开进伦敦,清洗了长期议会中的长老会派首要分子。随后,军队内部独立派高级军官与平等派之间的分歧迅速扩大。为解决双方的分歧,1647年10月28日起召开全军会议  。双方围绕国家政权形式和选举权问题,展开激烈辩论,相持不下。克伦威尔利用11月15日举行军事检阅的机会,镇压了平等派士兵的反抗。
    第二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建立 1648年春,南威尔士、肯特、埃赛克斯等地的王党暴动,并与苏格兰军队勾结,挑起了第二次内战。当年7月,苏格兰军队应查理一世之邀,攻入英格兰。克伦威尔等高级军官与平等派士兵重新联合,协力平定王党叛乱。8月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克伦威尔击溃苏格兰军队,第二次内战胜利结束。第二次内战期间,长老会派乘机控制议会,百般阻挠战争的顺利进行。内战结束后,1648年12月,军队第二次开进伦敦,占领了议会,将长老会派议员清洗出去,余下议员约200余人。此后,长期议会就称为残余议会。长老会派统治垮台,确立了独立派的统治。这个议会决定设立审判查理一世的最高法庭。根据最高法庭判决,1649年1月30日将查理一世斩首。随后,议会又先后通过取消上院和废除君主制的决议。5月19日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和自由邦。
   
   

查理一世被处死

查理一世被处死


   
    共和国时期 共和国的领导权落入克伦威尔等高级军官手中。他们没有实现中、下层人民关于扩大选举权和社会经济改革的要求。1649年春,平等派领导人李尔本发表《揭露英国的新枷锁》,抨击共和国的当权者。并发动平等派士兵起义,但被镇压。同时,在许多郡还发生了掘土派运动。掘土派在萨里郡的圣乔治山以及其他地方占领公有地或荒地,进行垦殖,企图以此来实现土地公有,他们的领导人是G.温斯坦利。但掘土派找不到实现他们理想的现实力量。他们时而诉诸人的理智,时而寄希望于当权者,结果被政府派军队驱散。
   1649年8月,克伦威尔率军征讨爱尔兰,残酷屠杀当地人民,并将爱尔兰的2/3左右的土地没收。这些土地大部落到伦敦大资产阶级和高级军官手中,少量土地分给士兵。在征讨爱尔兰的过程中,原来作为革命工具的军队,也蜕化变质了。由于苏格兰宣布查理一世之子查理·斯图亚特为国王,称查理二世(1649~1651,1660~1685在位)  ,克伦威尔从1650年开始又征讨苏格兰  。1652年将苏格兰合并于英国。英国同荷兰争夺海上霸权,击败荷兰,为以后英国的海外扩张开辟了道路。1655年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占领牙买加岛。1658年又在欧洲西海岸摧毁西班牙军队 。
    护国公制 1653年4月20日  ,克伦威尔在军官集团和伦敦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解散了残余的长期议会,另组小议会(贝尔邦议会)。因其中部分激进的议员不断提出改革要求,小议会又被迫解散。接着,根据军官会议提出的宪法 草案《施政文件》,克伦威尔于1653年12月16日被宣布为护国公,集立法行政及军事大权于一身。护国公制实质上是半君主制的军事专政,共和国名存实亡。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革命 1658年9月克伦威尔去世。其子理查继位 。高级军官不服他的领导  ,理查被迫于1659年5月初弃职。此后,在高级军官和议会之间展开争夺权力的斗争。国内政局动荡,阶级矛盾尖锐。大资产阶级、新贵族欲迎接查理·斯图亚特复辟。驻扎在苏格兰的G.蒙克将军率军回到伦敦,并与亡命法国的查理·斯图亚特达成复辟协议  。1660年4月4日查理发表《布雷达宣言》,表示宣言发布后40天之内向国王表示效忠的一切革命参加者,可予宽大赦免;对于在革命期间发生的土地财产变动,予以保障。查理于1660年5月回到伦敦登位 ,即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登上王位后,一方面在经济上按照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利益行事,另一方面疯狂地推行政治上宗教上的反动政策,进行反攻倒算。对外实行亲法政策,企图借助法国君主的力量以实现恢复专制统治。1685年查理二世死后,其弟詹姆斯继位  ,即詹姆斯二世(1685~1688在位)。1688年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发动政变,废黜詹姆斯二世,迎接其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到英国来,尊为英国女王及国王即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并确立了立宪君主制。资产阶级新贵族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逐步确立(见光荣革命)。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