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历史社会的研究视角
1)  social research in history angle of view
历史社会的研究视角
2)  A New Visual Angle in Historical Study
历史研究的新视角
3)  study of social history problems
社会历史问题研究
4)  social history studies
社会史研究
1.
The Chinese social history studies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a social concern that should be shown by social history studies.
中国社会史研究应当引入到现当代史的研究,这亦是社会史研究应有的社会关怀。
5)  The visual angle of social history
社会史视角
6)  soci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社会历史视野
补充资料: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问题
美国最著名的中国史专家费正清(J.K.Fairbank)和罗德里克%26#183;麦克法夸尔主编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82》(注:费正清、罗德里克%26#183;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海南出版社,1992年。),系统研究了新中国建国以来发展变化的历史。如果说罗德里克%26#183;麦克法夸尔的《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在研究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是同其他方面的历史交织在一起的话,那么这本著作就是一种板块结构。假如打开费氏主编的这本书,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有关经济史部分是相对独立。在第一部书中,第三章开始研究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探讨了本世纪中期中国人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作了估价,还在此基础上试图解释为什么比较成功的"一五"计划很快被抛弃,而代之以一个规模巨大、空前的失败的发展计划--"大跃进"。第七章分析了大跃进的缘起、大跃进的战略、大跃进的发展过程和大跃进以后的大调整。第八章进一步分析大跃进的经济战略、大跃进中的工业、投资的规模与类型、农业政策,估计了饥荒的范围和政府对饥荒的对策。研究了六十年代经济的恢复与调整,包括农业与工业的恢复与调整、价格的稳定等。在第二部书中,接着研究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蔓延与政策及措施。包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经济崩溃,工业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最后对1979年以后农村政策的改变作了研究。

英裔美籍著名中国问题学者、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德里克%26#183;麦克法夸尔,在其宏篇巨著《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注:罗德里克%26#183;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一、二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一书中,以丰富而翔实的资料,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他认为对于文化大革命起源的分析,应该从1956年开始,1956年发生了两个关键性的事件,即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完成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这两个事件随后引发了一连串的事件,从而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源头。农业合作化的完成,毛泽东以此为契机随即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跃进",以谋求经济上的突破。1960年,在人民的痛苦声中结束了"大跃进"。这一过程恰恰引发了领导层的分歧。苏共二十大和后来的非斯大林化,使毛泽东决心偏离苏联的道路而走所谓真正的列宁主义道路。到60年代中期,这一准备已经完成,空前规模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正是在中国开创一条新道路的实验。我们注意到麦氏所采用的仍然是西方历史学者惯用的注重历史事件中人际关系的研究方法。不过,他又往往透过人际关系的表像,指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层中的分歧,来源于他们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不同认识,及其结合研究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与产生这些不同认识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方法应该说是可取的。在经济方面,他详细研究了社会主义"高潮"在农村和城市到来的过程。即农业的合作化和城市中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研究了"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的经济与政治背景与农轻重比例关系的具体实施;对经济建设中反冒进的批判;大跃进的发动,人民公社的兴起和全面退却;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等。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26#183;罗兹曼(GilbertRozman)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注:吉尔伯特%26#183;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对中国的现代化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始终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由于本书从18世纪谈起,1949年以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问题只占较小比重。书中第十章重点论述新中国建国以后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问题。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