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近代民用企业
1)  modern public facility enterprises
近代民用企业
2)  modern military and civilian enterprises
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3)  Modern enterprises
近代企业
1.
There are four the forms of government in the modern enterprises,Including: running by government,government-supervised and merchant managed,running by both officials and commercial circles,business running,some works of economic history says: Although they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there is no succession between them.
近代企业的管理方式为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四种,有些经济史著作认为它们出现的时期有先后,但它们之间没有承继性的关系,然而正是这种承继性的发展,使近代企业管理方式走向了近代化,对今天企业的发展仍具启示。
2.
Canal regions were advanced i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where lots of modern enterprises were centralized.
运河区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达地区 ,也是近代企业集中的地区之一。
4)  Modern enterprise
近代企业
1.
A Brief Discussion of Zhou Xuexi s Characteristics in Creating Modern Enterprises;
略论周学熙创办近代企业的特点
5)  Modern Enterprises of National Capital
近代民族资本企业
1.
A Comparison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s of National Capital in Guizhou with Those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
贵州、沿海地区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发展特点比较论略
6)  Private modern enterprises in Fuzhou
福州近代民营企业
补充资料:近代外国在华工矿企业
      专指鸦片战争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外国资本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开设的享有特权的工矿企业。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侵入中国,开始经营工业,成为中国境内最早一批使用机器和动力生产的工业。首先出现的是为外国航运业服务的船舶修造厂。1845年英人在广州开设的柯拜船坞可称第一家外资工厂(最初尚用手工)。其后广州又有四五家外资船厂。不久贸易中心移向上海。1866年,上海先后开设过12家外资船厂,以英商祥生和耶松最大。它们先后收买了一批华洋船坞,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已能造2000吨以上汽船。1900年二厂合并,资本557万两,成为垄断性大企业。
  
  茶和丝是当时出口大宗。俄商最初在华中设手工制砖茶工厂,70年代集中在汉口,有四大家用机器生产。外资丝厂建于八九十年代,集中在上海,到甲午战争前有六家,英资为主。此外尚有糖、蛋等出口加工厂以及租界内水、电、煤气厂等,资本都不大。
  
  总计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半个世纪间,先后开办外资工厂 100余家,投资近2000万元。主要是船舶修造和出口品加工业,都是为外商进出口贸易服务的,其资本多隶属于外国洋行和轮船公司。
  
  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甲午战争后,列强正式取得在华设厂权,外资涌进,并开始以商品生产占领中国市场为主了。1897年,上海一年内出现怡和(一说设于1895年)、老公茂、鸿源、瑞记四家外资纱厂。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外资棉纺织公司8家,它们兼并了5家华商纱厂,拥有纱机40.9万锭,投资1000余万元,主要为英、日资本。面粉厂是另一新兴工业,集中在哈尔滨、汉口、上海,到1913年有较大厂13家,投资近400万元,主要为俄、英资本。英美烟公司在各地设立的卷烟厂,日、英商设立的榨油厂,均投资数百万元。外资公用事业发展迅速,这期间投资达1150万元。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展开争夺采矿权的斗争。至1913年,先后开设的外资矿场不下32家,投资近5000万元。但经营有成效者都是煤矿,并集中于抚顺、德华、开滦、临城、焦作、井陉、本溪湖七矿,这七矿都是原中国资本开采,为外资兼并去的??
  
  总计甲午战争后到1913年,外商开设的资本10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共129家,投资1.03亿余元,英资为主,日、德、俄次之。外资企业享有特权,资金、设备都较华商厂矿优越,故利润大,积累快,其实际资产远超过设厂的投资额。据中外学者估计,外资工矿业资本,在1894年约值1320万美元,到1913年已增至1.69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停滞,日本在华投资增加。战后,日本资本迅增,美国投资加速。到1930年,日本的矿业投资约达1.75亿日元,主要在东北。除煤矿外,经营鞍山铁矿和冶炼,并以借款控制着中国的汉冶萍钢铁公司。在关内则主要是纱厂,形成内外棉、上海纺、钟渊、丰田等资本集团,到1930年,拥有纱机 158.7万锭,投资达1.83亿日元。美国资本主要在上海电力公司和上海电话公司,均属财团系统,到1930年,投资达5000万美元。
  
  1930年以后,时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但外国在华工矿业仍有扩张。尤其是日本,大力开发它所占领的东北,在关内也继续扩大棉纺织业,并乘机兼并华商纱厂。据估计,1930年外国在华工矿业资产约值5.82亿美元,1936年骤增为8.83亿美元,内约有4亿美元为东北日资。
  
  在整个帝国主义在华投资中,工矿业投资所占比重并不大,但它集中在几个重要产业部门,对中国经济曾起垄断作用。1936年,外资企业和外资支配的企业,占有中国生铁产量的95%以上,机器采煤量的65%以上,发电量的55%,纱锭设备的46%,卷烟产量的58%。
  
  抗日战争时期及战后  抗日战争时期,欧美在华企业颇有损失。日本着重开发华北、华中占领区资源,但投资能力有限,估计不过合数千万美元。东北的钢铁厂扩张很快,但在战争末期损失不小。抗日战争胜利后,全部日本资本连同德、意在华的属于法西斯的财产均由当时中国政府接管。战后残存的外国在华工矿业资产估计不足4亿美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至1952年,原来的外国在华工矿业全部清理完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