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新女权运动
1)  the movement of new women's right
新女权运动
2)  new feminism movement
新女权主义运动
3)  feminist movement
女权运动
1.
This paper analyses such phenomenon in old English and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feminist movement in modern English and proposes ways to deal with this problem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本文分析了传统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阐述了在女权运动影响下现代英语发生的变革,并对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如何应对传统英语和当代英语的冲突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2.
Political emancipation is necessary for women emancipation which has been proved by the practice of western feminist movement.
对于女性解放来说,政治解放是必须的,西方女权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
Moreover, the big waves of feminist movements have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awakening women\'s awareness to fight for their own rights.
另一方面,一浪高过一浪的女权运动所掀起的维权热潮,也加速唤醒了澳大利亚女性的自我意识。
4)  Feminism movement
女权运动
1.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the American Feminism Movement, the woman suffrage struggle, whose contents involve a good many aspects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etc.
美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斗争是美国女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5)  feminism [英]['femənɪzəm]  [美]['fɛmə'nɪzəm]
女权运动
1.
In the late1970s,the second-wave femi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began to decay for numerous factors.
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在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进入衰落时期。
2.
It also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and effect of the feminism on the reform of the sexist language.
本文从思维定势、价值取向等方面论述了性别歧视语的产生根源和性别歧视语的各种表现 ,并着力阐述了女权运动对歧视语改革所产生的影响 ,同时还详尽分析了歧视语改革的语用效
3.
Since the late 1960s, feminism as a social movement striving for the liberation of women and the equality of sexes has made a great impact on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the discipline of linguistics in a variety of ways.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致力于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女权运动对语言学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发了许多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兴趣。
6)  women's rights movement
女权运动
补充资料:女权运动
女权运动
feminist movement

   妇女争取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以改善妇女社会地位和生活境遇为主要目的的社会运动。又称妇女解放运动。
   女权运动是近代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和18世纪启蒙思想的直接产物,最早出现在欧洲中产阶级的妇女中。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揭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1790年法国女剧作家O.de高尔日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提出17条有关妇女权利的要求。宣言后来成为女权运动的纲领性文件。1792年,英国女作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为女权辩护》一书,提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待遇,驳斥了女人是男人玩物的观点。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1848年7月,美国女权主义者E.C.斯坦顿和L.莫特等人,在纽约州的塞内长福尔斯和罗彻斯特举行女权大会,要求制定妇女权利的法案,并陈述了妇女受歧视的社会境遇。此后,争取妇女选举权的斗争成为女权运动的主要内容。20世纪初,英国激进女权主义者E.潘克赫斯特领导的“战斗的参政派”,以暴力行动要求妇女参政。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胜利后,女子北伐队解散,成立女子参政同盟会,并冲击参议院,要求立法确认妇女参政的权利。五四运动中妇女要求平等的呼声和行动,曾迫使北洋政府作出一定的让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妇女平等权利才得到法律确认。
   世界上妇女最早获得选举权的国家是新西兰(1893)和芬兰(1906)。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挪威、丹麦、苏联、美国、英国等国的妇女相继获得选举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的政治权利。
   当代女权运动以法国作家S.de波伏瓦的《第二性》为开端。该书从诸多方面陈述妇女受压迫的情况,从人权意义提出进一步解放妇女的要求。1963年,美国女作家B.弗里丹发表《女性之谜》,谴责家庭主妇地位对妇女的损害,以唤醒广大美国妇女,从此揭开新女权运动的序幕。70年代后,新女权运动从美国波及到欧洲以及加拿大、日本等国。联合国曾宣布1975年为国际妇女年。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