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元代青瓷和白瓷
1)  green and white porcelains of the Yuan Dynasty
元代青瓷和白瓷
2)  Yuan Dynasty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元代青花瓷
1.
The hanap and peony veins jar are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in the Yuan Dynasty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collected in the Shanxi museum.
元代青花瓷器在青花瓷的发展史上起着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山西省博物院藏元代青花瓷——青花缠枝高足杯和青花缠枝牡丹纹罐是它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造型特点和风格特征。
3)  Yuan Dynasty Blue-and-white Porcelain Wares
元代青花瓷器
1.
On Printings Style of Yuan Dynasty Blue-and-white Porcelain Wares;
元代青花瓷器绘画风格及其原因
4)  Bluish-white porcelain
青白瓷
1.
With the aid of statistical program for social science (SPSS) , the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ic determination data for 7 major, 36 minor and trace elements in 28 pieces of Bluish-white porcelains excavated from different areas were treated with methods of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and box-plot analysis.
利用社会科学统计程序(SPSS)对不同窑口、不同时期的28件青白瓷样品中的7种主量元素和36个微量元素的等离子体光谱法测试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以及箱式图分析。
2.
Fanchang Kiln was the earliest Chinese bluish-white porcelain kiln.
安徽繁昌窑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址,对研究青白瓷和南方白瓷的起源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5)  greenish white porcelain
青白瓷
1.
Jingdezhen Yuan Dynasty greenish white porcelain was a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Song Dynasty.
元代景德镇青白瓷是对宋代的继承和发展。
2.
Jingdezhen greenish white porcelain has long been known as white as jade, as shiny as mirror, as thin as paper and as pleasantly-ringing as chime stone.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而宋代的政治方针、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人审美和书画意趣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正是形成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审美风格的深层次原因。
3.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greenish white porcelain ewer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has the unique beauty of elegance and delicacy in its shapes, which characterizes the aesthetic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
青白瓷是北宋名瓷,青白瓷执壶是其优秀代表之一,尤其以造型取胜。
6)  the celadon and white porcelains of Song dynasty
宋青白瓷
补充资料:隋代青瓷
      隋代青瓷是在南北朝时期陶瓷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隋朝在陶瓷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青瓷的生产出现了南北合融为一体的崭新局面,既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烧瓷技术与青瓷的造型,又有所提高并创造出许多新的器形。
  
  隋代青瓷的造型主要有壶、罐、瓶、碗、高足盘等。壶有带流与无流两种,带流者以鸡头作流,无流者都系盘口。鸡头壶由两晋到唐沿用的时间很长,其造型为洗口,肩部贴附双系,以鸡头作流为其主要特征。盘口壶多流行于南方,基本特征为盘口,有颈,系贴附在肩上。习惯上称为"鸡头壶"与"盘口壶"。罐是隋代青瓷中常见的器皿,北方多流行一种直口无颈,罐身近椭圆形,腹中部凸起弦纹一道,肩上贴附二系、三系或四系,以四系者居多,所以称之为"四系罐"。四系罐在北方隋墓中常有出土,是隋代青瓷的典型器物。南方较为常见的罐为罐身瘦长,口直而大,无颈,丰肩,瘦足而微外撇。肩部贴附六系、八系,一般称其为"六系罐"或"八系罐"。瓶由北朝时期的洗口瓶演变而来,盘口,颈细长,腹径阔大略呈椭圆形。高足盘的基本特征是盘浅式,口沿微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圈线纹,沿线纹留有三、五、七个不等的支烧痕迹,下承以空心喇叭高足。高足盘常与四系罐一起出土,也是隋代青瓷中的典型器物。碗有两种形制:一种深形口微敛,碗壁弧圆,小平底足;另一种侈口深形,碗壁直斜,底部较为丰满,小平底足。前者具南朝特征,后者多见于隋代青瓷之中。
  
  隋代青瓷的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胎色因产地不同而异,但以灰白色居多。釉为青色,青中泛黄或黄褐色者也为数不少。青瓷一般是在还原焰中烧成的,釉色不够稳定,说明当时的窑炉结构以及在掌握还原焰的技术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器表釉常有流珠现象,器外施釉不到底等。从大量隋瓷上的烧痕以及各窑所使用的窑具上看,均属叠烧,尽管筒形匣钵的出现使装窑技术上有了一些突破,但仍停止在叠烧阶段。多数器物的胎胚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到烟火熏染,在不同程度上还粘上许多渣滓。化妆土的普遍运用是隋代制瓷工艺上的一大进步,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弥补胎体表面粗糙之弊,同时也能增加胎胚的白度而使成品更加莹润美观。
  
  隋代青瓷上的花纹多种多样,除南北朝时期所盛行的莲花瓣纹外,多采用朵花、卷叶纹样,并使之巧妙地穿插、交替排列,组成不同的图案。一般是在瓶、罐之类的肩部和腹部,以朵花卷叶纹排列成带状纹样,有的在盘类器物的中心部位,用这些题材所组成的圆形图案为饰。隋瓷纹饰题材比较单调,由于匠师们运用多变的构图方法,使图案不仅无单调之感,反而显得整齐端巧,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装饰方法有印花、刻划花、贴花三类,以印花最为普遍。印花大都为朵花,印花模为圆戳式,刻划花也很流行,贴花较为少见。各种装饰方法配合使用,组成各种各样的花纹装饰及圆形图案,是隋瓷装饰艺术的重要特征。
  
  隋代青瓷的窑址目前发现不多,已经发现与发掘的窑址初步揭示了隋代瓷业的分布及烧造概况。这些窑址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河南的安阳窑、巩县窑,河北磁县窑,安徽淮南窑,湖南湘阴窑,江西丰城窑以及四川邛崃窑。在这些窑址所在地区的隋代墓葬中,出土的青瓷绝大多数为当地瓷窑所烧造,有些青瓷出于具有确凿纪年的墓葬之中,如河南安阳小屯村隋仁寿三年 (603)墓、安徽合肥隋开皇三年 (583) 清河张氏墓、合肥隋开皇六年(586)墓、亳县隋开皇二十年(600)王干墓以及江西清江开皇七年 (587)墓等。这些不同地区出土的青瓷,在造型、胎质、釉色以及花纹装饰等方面,都与当地的青瓷窑烧制的同类器物相同,这不仅证明了窑址的所属时代,而且解决了墓葬出土青瓷的具体窑口问题。
  
  上述的河南安阳窑、巩县窑与河北磁县窑的地理位置相近,情况基本相同。这些窑烧造的器物都以四系罐、高足盘与大小平底碗等为主。胎质厚重,呈灰白色,器表施青色或青中闪黄透明玻璃质釉,都有不同程度的流釉现象。窑具以支具为主,还有大小锯凿支托、三叉支具、扁圆形垫饼及筒形支具等,但未发现匣钵,说明三窑都为叠烧。三窑烧制器物以安阳窑为最精致,有些器物还有花纹装饰,除了一些生活用器外,小型雕塑品也十分精致,这些器物代表了隋代北方青瓷的烧造水平。湖南湘阴窑烧制的器物品种较多,在造型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多根据不同器物进行装饰,以印花为主,配以划花。江西丰城窑烧制的器物较为粗糙,但也注重花纹装饰。安徽的淮南窑烧制器物既有河南、河北青瓷风味,又有自己的特色,并有花纹装饰。其釉青色,为透明玻璃质,光泽好。但釉色不稳定,有时在积釉处产生一种紫翠色的窑变釉,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四川邛崃窑烧制的器物,釉均较薄,不甚透明,因为胎质紫红,胎与釉之间普遍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