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广播电视技术
1)  broadcast television technique
广播电视技术
2)  broadcasting televis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广播电视工程技术
3)  Radio and Television Technical Center of XX Province
XX省广播电视技术中心
4)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广播与电视工程技术
5)  Radio and television Art
广播电视艺术学
6)  China Radio &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Standardization Committee
中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补充资料:广播电视事业的技术系统
      从技术角度着眼,广播电视事业的功能是综合运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将各种可听、可视的声音和图像节目传播到千家万户。随着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已经从初期的简单形态发展成为多形态、多功能、多环节、多层次的规模宏大的系统,而且必将向更高阶段发展。
  
  多形态的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有单纯传播声音的广播节目和传播既有声音又有图像的电视节目之分。广播电视所应用的信息传播手段分为有线、无线和记录媒介三大类型 (也有人不赞成把记录媒介看作广播电视所应用的一种信息传播手段,不赞成和有线、无线两大类型并列),每大类型又分为若干亚型(例如无线广播又分为调幅广播和调频广播等),从而组合 、衍生成许多种广播电视形态。
  
  广播电视的这些不同形态是紧紧随着电信技术、电子技术、无线电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
  
  1876年有线电话诞生。19世纪90年代出现了有线广播。初期的有线广播只是利用架空明线向有限范围内的听众分送声音节目,后来演变成埋在地下的多芯电缆。听众家中只需装设将电信号还原成声音的扬声器,就能收到有线广播。
  
  1895年无线电报实验成功。1904年和1906年,先后研制出电子二极管和三极管。1906年无线电话问世。在这些基础之上,1920年在美国创建了第 1座无线广播电台。
  
  无线电波中的中波和短波在技术上是最容易实现的,它们载送声音的方式也是比较简单的调幅方式,所以最初的无线电广播是中波和短波调幅广播两种形式。中波在白天沿着地球表面传播,如果它的功率较大,能够覆盖半径为 100多公里的地区。在夜间依靠地球外层空间的电离层反射,有可能到达几百以至上千公里以外的远区。短波主要依靠电离层的反射,功率较大的短波能够传播到几千公里以外。这两种广播形态所要求的收音机也比较简单:初期是矿石收音机和使用1~5支电子管的收音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改用省电、可靠、体积小的晶体管收音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起,陆续产生了新的广播电视形态。一种是载送声音节目的米波调频广播,后来又从单声道调频广播发展为双声道立体声调频广播。另一种是载送活动图像节目的米波(第1~12频道)和分米波(第13~68频道)电视广播, 50年代起又从黑白电视发展为彩色电视。米波、分米波的特征是在通常情况下按直线传播,基本上只能够覆盖从发射天线顶部见到的地平线以内的范围(视距范围)。还受到发射机功率、接收天线型式和高度、地形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等因素的制约,覆盖区半径一般是几十公里(小型转播站的覆盖区半径一般只有几公里)。 有线电视网是50年代开始出现的又一种广播电视形态。它们可能是自办节目的闭路电视网,也可能是用一副高效率的共用天线接收无线电视台节目,然后转送给观众的分配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调频收音机和电视接收机是比调幅收音机复杂得多的接收工具。从70年代起,收音机向着能够接收调频和多波段的调幅广播以及录音的多功能、高音质方向发展(即通常所称的收录机)。电视接收机则朝着大屏幕、彩色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以上各种广播电视形态的共同点是单纯利用地面广播设施,因此其传播效果受到地形和电离层条件的限制,并且在传播过程中损耗很大,传播范围也有限。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卫星通信技术突破了这些限制。将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到赤道上空大约3.6万公里的同步轨道上,利用能够聚成细束的调频厘米波传播信号,损耗较小,成功地实现了国际间的电视传播。70年代出现的广播卫星可用来直接广播电视信号,能够覆盖上百万乃至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区域。卫星广播所用的波段和调制方式与地面广播所用的不同,因此观众直接收看卫星电视节目时,需要在现有电视接收机上加装变频器──调制转换器,或者购置专用的卫星电视接收机。
  
  广播电视的记录媒介是指录音、录像制品,如唱片、录音?⒙枷翊?,它们记录、存储那些时间性不强的、值得传播的声音节目、图像节目,由有关部门发行给听众和观众。自从盒式磁带录音和录像分别在70年代、80年代蓬勃发展以后,记录媒介就成为广播电视的又一重要形态。
  
  多功能的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是强大、有效的新闻传播、教育、文化娱乐工具。它应用了最先进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具有下列独特的优异功能:
  
  ①迅速及时,传播广泛。无线电波能够跨高山、越大海,将广播电视节目传播到远方,利用卫星甚至能够向全世界播送某地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实况。广播电视传播信息的及时性和广泛性超过其他任何传播手段。
  
  ②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广播电视能够传播声音和彩色活动画面,比书报传播手段更加生动活泼。
  
  ③多种多样,可供选择。广播电视的多样性不仅表现在它的多种形态上,也表现在丰富多彩的播出节目上。在城市和部分农村地区都有多套节目可供选择。录音、录像制品的普及,进一步增加了听众观众自己掌握、自由选择的余地。
  
  ④沟通社会,闭路联系。在中国,广播电视是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在这方面更为突出。在农村、城镇居民区的有线广播网、有线电视网能够作为闭路系统,发挥沟通部分社会的功能。
  
  ⑤储存备查,随时重放。录音、录像制品以及由家庭录音机、录像机收录的节目,可供听众观众随时重放、查考,能够弥补无线电波和有线电信号一瞬即逝的缺点。
  
  多环节的广播电视 初期的无线电广播只有简单的播发和接收两个环节,20世纪60年代后,从播发到接收已经逐步形成一条多环节的链路(如图所示)。这条链路分成 5段,每一段内有若干单元。造成这种多环节结构的原因,不仅在于广播电视形态和节目的多样性,还在于规模大、涉及面广的广播电视工作,要求有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和多方面的社会化协作。 后者对节目采编制作来说尤其明显。 早期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差不多都是独自完成节目的采编制作,这种简单过程已经演变成由多个节目源提供节目, 然后由广播电台、 电视台的编辑主管部门指挥播控中心完成串联播出的复杂过程。 一般说来, 只有部分新闻节目、专题节目和广告节目以及现场直播节目由广播电台、电视台自己采编制作,其他如教育节目,由专门的制作机构提供,而这一机构可能从属于教育部门。唱片和录音录像制品也有专门的公司生产,这些公司一方面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提供节目,另一方面用磁带、唱片有选择地录制部分广播节目、电视节目向社会发行。这些都说明广播电视事业需要"撷天下之精华",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协作来履行本身的职责。在中国,广播电视这个现代化的宣传教育、联系群众的工具,正在越来越多地为社会各部门所利用,并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不少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军事部门都建立了有线广播站或闭路电视系统。
  
  
  制作完成的广播电视节目,若以无线方式传播,需要经过节目串联播出、节目传送、节目发射3个环节,每一环节有多种组成方式。
  
  示意图需要说明:①图上仅仅表明一套广播节目和一套电视节目从串联播出到接收的基本过程。台数、节目套数增多,节目串联播出至节目传送链路的总数就成比例地增多;②每套节目的发射网的组成单元 (发射机和转播机)数目,随着广播电视形态的不同而有差异。以一套节目覆盖中国的短波和中波调幅广播发射网分别由几十部短波的和1000部以上中波的发射机、转播机组成。以 1套节目覆盖中国的米波调频广播和电视发射网则各自需要上千部大中型发射机和几万部小型转播机;③节目套数增多,发射机、转播机总数随着增多。但播送不同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射机、转播机,多数可以合设在同一座发射台或转播台(站)里;④直播卫星电波射束能够直接覆盖全国或全省,所以卫星广播系统不需要复杂庞大的地面节目传送网和节目发射网。
  
  多层次的广播电视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广播电台、电视台几乎都是单层次的。由于节目传送手段落后,只有少数国家除中央一级的广播电台外,又在地方设一些转播台。随着广播电视作用的日益明显,导致了建立全国性广播电视网的社会愿望。各种有效的节目传送手段陆续问世,为实现这一愿望提供了技术保证。于是建立全国性的广播电视节目传送网和发射网,将全国性广播和电视节目至少各一套送到全国接近100%的家庭,就成了现代化国家的标志之一。
  
  除了中央一级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外,地方也需要设立自办节目的电台、电视台。这在疆域辽阔的大国、联邦制国家和多民族国家尤其需要。中国实行 4级办台原则,即中央、 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辖市(州、盟)、县 4级,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设立无线广播电台、电视台。县以下地方或单位可以设立有线广播站、调频广播转播站、电视转播站和小片有线电视分配网。
  
  地方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除了转播中央和上一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全部或部分节目外,还有本台自办的节目。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也撷选下级台的部分节目来丰富本台节目。例如中国,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以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既汇集了地方台广播电视节目的精萃,又利用全国广播电视网实现联播,充分发挥了多形态、多层次、多环节、大规模广播电视传播网的强大作用。
  
  中国将要建立用多套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全部国土和2亿多个家庭的、4个层次的广播电视节目无线发射网和有线分配网。它们连同节目传送网,联系调度网,包含成千个节目采编制作及串联播出单元,大约10万个地面发射台和转播台站 (每个台站内设置几部功率大小不等的各种发射机或转播机),总长度超过百万公里的各种地面节目传送和分配线路以及联系调度线路, 还有通信、广播卫星及其配套设施,这将是世界上最为庞大复杂的广播电视网。
  
  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 已有的各种广播电视形态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可归结为两个方面:①清晰逼真地重现原来声音、景物的能力比较差;②尚难满足社会上对广泛传播多种多样信息的需求。
  
  就80年代最佳的广播电视形态──双声道立体声调频广播和彩色电视而言,前者重现的声音在临场感、音量动态范围、音域等方面,还不能同音乐厅、剧院的现场郊果完全匹敌,并且多少有一些失真和噪声;后者在画面尺寸、清晰度、彩色保真度、临场感、伴音效果等方面,与35毫米影片相比还有差距,更比不上70毫米宽银幕影片。
  
  可以预见,到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广播电视将出现下列变革:采用数字调制和多声道立体声技术使广播节目的音质和艺术感染力大幅度提高;质量优异的下一代电视──高清晰度电视能使观众看到的电视画面质量大体接近35毫米彩色影片新拷贝的画面质量,并带有立体声伴音;将数字编码方法用于电视播发──接收链路中的部分环节,能有效地克服彩色电视图像上出现的失真、杂波等缺陷,使画面纯净;卫星广播将更加普遍,由家庭个体直接接收卫星信号,可以免除由于地面传输环节所带来的失真、杂波干扰和不稳定性等缺陷,提高广播电视的播出效果;还有可能出现试验性的立体电视。
  
  在满足广泛传播多种多样信息的社会需求方面,电视还可以发挥更多的功能。例如,利用信息传输的潜力,在播出正常电视节目的同时,附带播出一些由比较简单的文字和图形构成的多种报道性节目,报道的内容可以是气象、交通、体育、文娱、市场等方面的信息,也可以显示供听力不佳者观看的字幕;向部分观众提供付费电视节目,这种节目采取将电信号加密的方法,观众通过特殊的付费装置才能用附加的解密装置接收到特定的节目;播送由"静止画面"(画面在几秒钟内不变)构成的教育、报道性节目。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能利用一个电视频道同时播送40多套"静止画面"节目,供备有电视机附加装置的观众选择收看。在广播方面,调频广播电台在播送正常节目之外,也有可能附带播送辅助性节目,供装有专门附件的收音机接收。
  
  

参考书目
   叶钟灵:《电子工业技术发展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3。
   广播电影电视部《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198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