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道德公民化
1)  popularization of morality
道德公民化
2)  Citizen Moral Internalize
公民道德内化
1.
The Citizen Moral Internalize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forming the corresponding citizen morals quality through studying the Citizen Morals, choosing and approvaling, and then transforming it as intrinsic behavior citizen and the value goal i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Citizen Moral Socialization main body.
公民道德内化指公民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公民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公民道德素质的过程。
3)  civil morality and civil culture
公民道德和文化
4)  citizen morality
公民道德
1.
The self-esteem and autonomy,the idea of justice and the public spirit which are the central elements of the citizen morality should become th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of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作为公民道德中的核心要素,如:自尊自治、公正观念和公共精神等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
2.
"Citizen Morality" was established in Compendium of bringing citizen morality construction into effect> which is promulgated by centrality of CCP in September 20th, 2001.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公民道德”的概念。
5)  Citizen Morals
公民道德
1.
Construction of the Citizen Morals and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ism Ethical Resources;
公民道德建设与儒家伦理资源的当代转换
2.
On the study in subject of "citizen morals;
试论开展"公民道德"主体的研究
3.
Citizen Morals refer to moral standard that the citizen should follow and moral quality that the citizen should have.
公民道德作为公民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具有公共性、强制性和有限度性。
6)  civic virtue
公民道德
1.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Implement of “ The Compendium of Civic Virtue” in Universities;
高校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特殊意义
2.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c virtue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concerning the whole society.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由于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因而对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3.
Now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c virtu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s carried on under the common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目前世界各国的公民道德建设都是在全球化这一共同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的,这一时代背景使各国在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时都应对普遍伦理予以考虑和吸收,也使各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从而使国家间的公民道德交流成为可能。
补充资料:道德社会化
      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一般认为,个体的道德性表现为3个方面:①道德情感;②道德判断;③道德行为。道德的具体内容与社会的价值标准有密切联系,在分析某特定社会中个体的道德社会化问题时,必须考虑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
  
  社会心理学中有关道德社会化的理论有3种:①精神分析论。创始人为S.弗洛伊德,当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E.H.埃里克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着重从人格结构的3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它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埃里克森则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②认知发展论。创始人为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热,当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L.科尔伯格。皮亚热的认知发展理论重点在于分析儿童道德品质中的认知成分──道德判断。它认为儿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是平行的。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有针对性地采取惩罚措施。科尔伯格则将道德发展分为 3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含2个阶段:第一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自出生至9岁,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外界事物或权威;第二个水平是习俗水平,9~15岁,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传统上为多数人认可的是非与正误标准;第三个水平是后习俗水平,16岁以上,此水平的道德价值来自普遍的原则与个人内在的良知。③社会学习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A.班杜拉。他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社会环境条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