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战略投资环境
1)  strategic investment conditions
战略投资环境
2)  domestic strategic in-vestors
境内战略投资者
3)  foreign strategic investors
境外战略投资者
1.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Strategic Investors on China s Bank Performance;
中国银行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绩效分析
2.
The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n the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Chinese Banks by Introducing Foreign Strategic Investors;
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
4)  Foreign strategic investor
境外战略投资者
1.
Analysis on Current Issue of Introducing Foreign Strategic Investor by State-own Commercial Bank;
当前国有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问题探析
2.
In recent years,banks of China introduce into foreign strategic investors in banking reform.
近年来,我国各银行纷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但是对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否有助于银行业提高经营绩效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
3.
This paper focuses on city commercial bank, which is the weakest bank in Chinese bank sector and their foreign strategic investor.
随着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日期的临近,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也逐步深入,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作为推进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举措之一已成为一些中国商业银行的共同选择。
5)  Overseas Strategic Investors
境外战略投资者
1.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much talk about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n China s financial safety as a result of introducing overseas strategic investors.
近期,关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否会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讨论颇多,但研究者在讨论时所使用的金融安全概念较为模糊,不利于正确理解两者之间关系。
2.
Reforming the banking system is a positive strategy to face the challenges, and introducing overseas strategic investors into our commercial banks is an important step of the reform.
作为措施之一,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是深化银行业改革的重要一步。
6)  foreign strategic investment
境外战略投资
补充资料:环境保护战略
      在综合考虑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基础上,为维护生态平衡,创造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所采取的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策略。制定环境保护战略的目的是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保障人类生存条件,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久健全地发展。
  
  发展过程  在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往往把环境污染和破坏看作是局部性的社会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排污和治理污染的政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用大量投资来治理环境污染,虽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环境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大量事实和监测资料表明,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沙漠化、水土流失、生物资源急剧减少等环境退化现象,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到7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危害越来越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把它作为战略问题对待。
  
  当代国际社会和每个国家面临的战略问题是很多的。经过多年来的广泛讨论,比较一致地认为: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四个问题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影响广泛、牵动全局的最重大的战略问题。1979年8月,由瑞典政府倡议,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召开了关于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会议发表的声明指出了四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加剧了资源的使用,导致环境的恶化,从而降低资源的生产率。土地损失和由于人口压力而加剧的贫困化,不仅减少了资源基地,而且也进一步造成环境的恶化。不当的工业化政策,导致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因而又酿成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人口和工业的发展,加剧了能源消耗,特别是大量砍伐林木,造成森林覆盖面积的大幅度缩小,随之出现洪水泛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农业生产率下降等一系列的灾难性的后果。
  
  会议声明指出,地球的承载能力不是恒定不变的。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健全的管理方法,地球承载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如提高生物生产量,亦即提高地球的承载能力。
  
  联合国接受了会议的声明,认为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作为制定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定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一条指导方针。
  
  基本内容  环境保护战略是根据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制定的。一般包括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主要目标、重点、步骤和重大的方针政策等内容。环境目标的确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目标太低,环境污染和破坏势必加剧,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过高,投资过大,也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调查分析,工业发达国家为环境目标支付的费用,一般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为宜;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环境目标支付的费用,一般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5~1%为宜。战略重点的确定,要优先解决那些对环境影响大,或者具有潜在威胁的问题。一般说来,下述问题应该作为重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工业污染的控制;能源引起的环境问题;水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土流失的控制;森林的保护和提高森林覆盖率;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等等。战略步骤的确定,要远近结合,由低到高,由少到多。比如中国控制城市能源引起的大气污染,在近期主要是推广使用排烟少的生活燃料,实行联片供热、集中供热,然后才是煤气化、电气化。又如增加森林覆盖率,要在20世纪末争取达到20%,然后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提高到30%以上。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还要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比如实行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见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推行符合国情的少污染或无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政策;推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推行"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