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SA
二战后美国
2)  World War Two
二战
1.
Reflections on the Fascism in the Japanese Media during World War Two;
论二战中日本传播政策的法西斯化
2.
The Reasons Why the Franco Regime Kept Neutral in World War Two;
二战中佛朗哥政权保持中立的原因
3.
Britain Adult Education in World War Two;
二战时期的英国成人教育
3)  the Second World War
二战
1.
Japanese Troops Strategic Evolution in West-Yunnan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二战”中日军在滇西的战略演变
2.
From the Neutrality Laws to the Lend-Lease Act: Analysis on America Arms Trad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从《中立法》到《租借法》——二战时期美国军火贸易政策探析
3.
Research on Swiss Neutrality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二战期间瑞士瑞士中立研究
4)  WWⅡ
二战
1.
Debate on the Future of Germany among the Allies during WWⅡ;
二战期间美、英、苏围绕德国前途问题的争论
2.
It s in the WWⅡ when Merton published his article,and at that time the viewpoints of SSK are confusion.
默顿规范提出的时代正是二战时期 ,在知识界人们知识观的混乱需要对生产知识的科学进行重新审视 ,而同时科学本身的体制化已经发展到了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地步。
5)  World War II
二战
1.
Restoration of their concessions and previliges in China by Britain and America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its reasons;
二战期间英美交还在华租界特权原因的辨析
2.
The "Oriental Normandy" in the China-Burma-India Battlefield during World War II;
论二战中缅印战区的“东方诺曼底”
3.
On US-aided Goods and Materials Not Applied to Anti-Japanese Purpose During World War II;
二战时期美国援华租借物资未用于抗日物资问题研究
6)  World War Ⅱ
二战
1.
China was only an anti-fascist big power during World War Ⅱ.
 虽然二战时期中国成为四大国之一,但它并未享有真正的世界大国地位。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美国战后经济危机
      1948~1982年期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的总称。
  
  过程  美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巨大发展,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时不久,美国首先发生了1948~1949年经济危机。接着,侵朝战争给美国带来战时繁荣,但战事一停就发生了1953~1954年经济危机。此后,在1957~1958年和1960年发生了两次经济危机。60年代中期,美国扩大侵越战争,使国内经济危机推迟到1969~1970年才爆发。侵越战争停止后不久,1973~1975年间一次规模较大的经济危机接踵而至。到了70年代末,美国工业生产从1979年4月到1980年7月连续下降,其后短暂回升,1981年 8月起又告下降,到1982年12月尚未恢复上升。这两次生产下降,有人认为是两次危机,但多数人把它算作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史上是很突出的。
  
  美国政府的对策及其后果  为了对付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历届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危机"措施(或称作"反周期"措施),包括金融方面的调整贴现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采取放松抵押贷款等措施,以及财政方面的增加军费开支、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即减税、免税、退税和"高涨"期间增税)等措施。在私人经济方面,垄断资本企业为了推销过剩商品,采取大量推行消费者信贷、住房建筑抵押贷款等办法。
  
  实行这些措施的结果,使战后美国经济危机发生了一些变形。即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幅度较小,最严重的1973~1975年危机期间工业生产只下降15.1%。其次为1957~1958年下降13.5%和最近一次下降12.0%。危机过后,萧条和复苏阶段缩短,因而两者间的界限难以区分。经济危机的爆发,无论"中间性危机"还是"非中间性危机",都比过去较为频繁。
  
  美国政府采取的上述"反危机"措施以及私人企业的信贷扩张,造成日益加重的通货膨胀。消费物价指数平均每年增长率从1960~1970年间的 2.8%增至1970~1980年间的 7.9%,而国民生产总值(按1972年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率在同期从4.0%降低至3.1%。一面物价加速上涨,一面生产增长速度放慢,而同时,失业人数又不断增长。这种情况形成了所谓"滞胀"的局面。
  
  除了周期性工业危机外,战后美国也象过去一样,继续发生长期性的农业生产过剩危机。由于农业生产盲目扩大,而国内销路有限,因而造成农产品大量积压,价格下落,农场大量破产。美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支持农产品价格的措施,并设法使播种面积缩减。1951~1970年小麦收获面积从6050万英亩缩减到4356万英亩,棉花从2268万英亩缩减到1116万英亩。但小麦和棉花价格仍下降了许多。到7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美国农业生产过剩危机才有所缓和,小麦和棉花播种面积已见扩大,价格有所回升。但这是受外来条件的影响,而不是由于内部因素的变化。
  
  

参考书目
   武汉大学经济系北美经济研究室:《战后美国经济危机》,人民出版社,北京,1976。
   武汉大学经济系北美经济研究室:《战后美国第六次经济危机》,商务印书馆,北京,1978。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现代美国经济问题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