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卡尔赞巴高
1)  mkar-tcen-ba-mgo
卡尔赞巴高
1.
Therefore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mkar-tcen-ba-mgo is actually cow-head town in Lintan County.
公元 76 1年吐蕃攻陷的“卡尔赞巴高” ,即吐谷浑之洮阳戎。
2)  Karl Barth
卡尔·巴特
1.
Karl Barth s prediction summaries Updike s The Centaur,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myth and Caldwell s story sets off that the divinity is demolishing in this time: life s suffering is everywhere, the God saves others by his body s death and wins immortal, but the modern people liberate themselves by choosing avoiding lofty.
卡尔·巴特的预言总领着厄普代克的《马人》,神话传说和卡德威尔故事的对比,衬托出这是一个神性失落的时代生活的苦难无处不在,神用肉体的死亡来拯救他人,获取永生,现代人却选择躲避崇高来赢得解脱。
3)  Calabar ['kæləbɑ:]
卡拉巴尔
4)  Karbala [英]['kɑ:bələ]  [美]['kɑrbələ]
卡尔巴拉
5)  Bakar
巴卡尔
6)  kahlbaum iron
卡尔巴姆铁
补充资料:卡赞,E.
      美国导演。出生于土耳其,1940年出任导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舞台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947~1959年间,卡赞导演了T.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及A.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8个剧目。 他的导演风格虽然保持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特色,但逐渐转向"戏剧化"的现实主义,演出质朴,注意细节的真实,基本上是20年代舞台新技术的扩充。卡赞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派戏剧工作者联系密切。他遵循斯氏体系,善于掌握剧作核心,发掘人物和演员的"神经中枢",并将两者结合成为有机的舞台生活。他认为导演最终的任务是使人物心理的活动转变为人物的有形行为,主张启发演员在角色创造中找到人物的内心动机,使表演不断地接近心理真实,促进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美国的继承和发展。
  
  1962~1964年,他担任纽约演出艺术林肯中心的剧团副导演。之后成为美国畅销小说的作者,以《美国啊,美国》(1962)及《和解》(1968)闻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