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11-13世纪
1)  the 11th 13th Centuries
11-13世纪
2)  the 10th to the 13rd centuries
10-13世纪
3)  the 13th century
13世纪
1.
In the initial several years of the 13th century, the foreign trade pattern in South of England changed greatly.
13世纪初,英国南部对外贸易格局出现重大变化,由原来的整体贸易呈现出向东南、西南两个方向发展的态势,即本文所述之两翼贸易格局。
4)  13-17 century
13-17世纪
5)  12-13th century
12-13世纪
1.
During the 12-13th century in the Western Europe, Many fields have shown strong upward trends, It means that a lot of change and new birth had taken place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12-13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对西欧来说意味着流动、变革和新生,许多方面表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众多学者由于对这一时段的关注破除了中世纪“黑暗千年”的成见。
6)  13th-16th
13-16世纪
补充资料:李之纯居士(约11世纪)
【李之纯居士(约11世纪)】
  李之纯,字纯甫,自号“屏山居士”,宏州(今河北阳原)人。纯甫少年自负其才,谓功名俯拾可得,每以诸葛孔明自期。金章宗时进士及第,三入翰林,官至尚书右司都事(尚书省中分管兵、刑、工部三行日常事务),因其壮志为当路者所阻,遂于中年弃官而归心佛学。(见《宋史》卷三百四十四)
  纯甫初好老庄、列子之书,中年后又遍观佛经,与诸方长老相从游,曾谒见万松行秀,随其参禅得悟,成为秀禅师的嗣法弟子。他常说,我祖老子,岂敢不学老庄?我生前为一僧,岂敢不学佛?常好饮酒,每当酒酣时,历历论天下大事,或论儒释异同,如倾江湖,虽环攻而不能屈。
  纯甫一生力倡三教合一。他认为近世儒者,推论大道,穷任命之源,其功甚巨,然其论佛,却不能深究其旨,以至坠于邪见,疑误后生。他因此对儒家学者有关论佛、辟佛的言说,进行分类条理,编定为《鸣道集说》。纯甫在该书中“援儒入佛,推释附儒”,阐述了他的“三教合一”的思想。在该书的自序中,他历述了三教的源流,“圣人不王,道术将裂,有老子者,游方之外,恐后世之人寒而无所人,高谈天地未生之前,而洗之以道德。有孔子者,游方之内,恐后世之人眩而无所归,切论天地既生之后,而封之以仁义。故其言不无有少相龃龉者,虽然,或吹或嘘,或挽或推,一首一尾,一东一西,无圣素王之志,亦皆有归矣。其门弟子恐其不合而遂至于支离也。庄周沿流而下,自天人至于圣人,孟轲溯流而上,自善人至于神人,如左右券,内圣外王之说备矣。惜夫圣人没,圣人之道不传,一千五百年矣,而浮屠氏之书从西方来,盖距中国数千万里,证之文字,至言妙理,与吾圣人之心,魄然而合。岂万古之下,四海之外,圣人之心,竟不能泯灭耶!”这段论述说明了尽管儒道分流,佛生西方,然而其道则“魄然而合”。这种融合的本质,近世诸儒也窥见到了。他认为自唐代李翱开始,至宋代介甫父子,苏轼兄弟而日渐明显、成熟。这就是说,三教的融合是必然的,并已成为历史的事实,理学家们自己对佛老也皆是“实与而文不与,阳挤而阴助”。不过近世诸儒,尤其是理学家们所说过于肤浅,因而他要著书申述,彰明大道。
  元人耶律晋卿读到他的书后,“大好之”,特为其作序,《序》中称纯甫“卷波澜于圣学之域撤籓篱于大方之家,”“会三圣人理性蕴奥之妙要,终指归佛祖而已。”元好问曾对李纯甫的禅学予以精辟概括,他的《李屏山挽章二首》(之二)说:“谈尘风流二十年,空门名理孔门禅。诸儒久已同坚白,博士真堪补太玄。孙况小疵良未害,庄周阴助恐当然。遗编自有名山在,第一诸孤莫浪传。”
  纯甫另有《楞严》、《金刚》等经的注释及诗文集、论述公允平直,皆出入三家。他的观点成为当时主张三教合一说的代表性思想。
  (史向前 编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