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6-流基嘌呤
1)  6-MP
6-流基嘌呤
2)  6-Mercaptopurine
6-巯基嘌呤
1.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6-Mercaptopurine at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and Its Analytical Application;
6-巯基嘌呤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分析应用
2.
The Interaction among Cu(phen)_2~(2+), 6-Mercaptopurine and DNA;
Cu(phen)_2~(2+)与6-巯基嘌呤及DNA间的相互作用
3.
Study on Paper Substrate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of 6-Mercaptopurine;
6-巯基嘌呤滤纸基质室温磷光光谱研究
3)  gibberelin
6苄基嘌呤
4)  6-Amino-1H-purine
6-氨基嘌呤
5)  6H-Purin-6-one, 1,7-dihydro-
6-羟基嘌呤
6)  N6-benzyladenine
6苄-基嘌呤
1.
of potass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and N6-benzyladenine on flower induction of potted seedlings of Arizona.
[目的]探讨喷施不同浓度的磷酸二氢钾和6苄-基嘌呤对亚丽桑那盆栽苗的催花效果。
补充资料:
      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流放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后期,当时是对氏族成员违反氏族规约的一种惩戒手段。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奴隶主阶级便用来作为一种刑罚,以维护其阶级统治。在中国法制史上,流刑是历代封建统治者采用的主要刑罚之一。
  
  流刑的名称,历代不同。帝尧时称流刑为放。《竹书纪年》:帝尧"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殷代也有放刑。《尚书·太甲》和《史记·殷本纪》载,帝太甲暴虐,不遵汤法,伊尹放之于桐宫。春秋时晋、齐、郑、楚、蔡等国都有放刑。当时都是放到远离本国的其他诸侯国家。秦代称流刑为"迁"。秦律规定:盗赃"不盈二百二十以下到一钱,迁之"。《秦简·法律答问》中有一则"迁子"案例,记录一个士伍请求官府将他的儿子断足,流放到蜀郡边远县分,并叫他终生不得离开流放地点,官府答应了该士伍的请求。秦代还往往把对封建统治具有危险性的人迁徙到边远地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八年(公元前239)长安君成反,"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九年,嫪毐作乱,"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汉和魏晋时期流刑称"徙"。凡因罪被流放到边远地方的叫"徙边"。
  
  流刑刑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流宥五刑",作为对墨、劓、剕、宫、大辟 "五刑 "宽宥的一种刑罚,如"流共工于幽洲"。《国语·周语》也有关于"流"的记载:周厉王暴虐,国人"流王于彘"。北魏流刑没有远近差别。北齐正式将流刑列为笞、杖、徒、流、死"五刑"之一,亦无道里之差。北周流刑分为五等:流卫服,去皇畿二千五百里;流要服,去皇畿三千里;流荒服,去皇畿三千五百里;流镇服,去皇畿四千里;流蕃服,去皇畿四千五百里。北周流刑有时间限制,最长为六年。隋代流刑分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三等,也称"三流"。应配者分别居作二年、二年半、三年。应住居作者,"三流"俱役三年。唐代流刑亦分三等,其里数比隋代流刑各加一千里,其居作期限则皆缩短为一年。役满编所在为户,谓之"常流"。此外,有役三年者,谓之"加役流"。"本死刑,武德中改为断趾,贞观六年改为加役流"。唐代流刑许以铜赎,其办法为:二千里赎铜八十斤,二千五百里赎铜九十斤,三千里赎铜一百斤。宋代流刑所流里程和役年与唐代相同,但有加杖:即加役流,三千里均加脊杖二十,二千五百里加脊杖十八,二千里加脊杖十七。辽代流刑据《辽史·刑法志》记载:"量罪轻重,寘之边城部族之地,远则投诸境外,又远则罚使绝域",也是分三等。金沿用唐律,流刑亦分三等。元代没有流刑。明代流刑沿宋制,均附加杖,并可用铜赎。《明律集解·名例》规定:二千里杖一百,赎铜钱三十贯;二千五百里杖一百,赎铜钱三十三贯;三千里杖一百,赎铜钱三十六贯。三流皆拘役三年。清代流刑与明相同。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