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风、冰荷载
1)  wind and icing load
风、冰荷载
2)  ice and wind load
冰风荷载
3)  dynamic ice force
动冰载荷
1.
Thinking about the complexity and importance of dynamic ice force model tests, it is very hot to solve the dynamic ice force model tests scalinglaw.
本文通过对冰与结构之间动力相互作用的现象、各种影响因素的讨论,总结了冰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造成的自激振动现象和目前常应用的动冰载荷普遍动力方程,概括性地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冰工程试验室所做的动冰力模型试验的装备和原理,对相似理论和因次分析方法进行了的介绍,并在对以上问题的探讨的基础上对动冰力模型试验的模型律进行了探讨。
4)  ice force
冰载荷
1.
Advanced model for calculation of ice force on conical structure;
用于锥体冰载荷计算的改进模型
2.
In order to assure safe operation of the pile in winter ice zone,the strength analysis of the notched structure in the ice force should be checked.
为保证桩腿在冬季冰区海域的安全使用,对桩腿结构进行冰载荷作用下的强度分析。
3.
WT5”BZ]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ice forces on structures are regarded as random excitation.
将海冰对结构的作用看作是随机激励 ,利用海洋平台原型结构冰激振动的实测响应数据 ,用逆虚拟激励法 (IPEM)识别了平台的冰载荷谱 ,结果表明逆虚拟激励法识别效果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 ,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5)  ice load
冰载荷
1.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fatigue damage of components under random wave and ice load was presented.
给出了在随机波浪载荷和冰载荷作用下平台构件疲劳损伤的一种计算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平台单个构件和平台整体的疲劳可靠性。
2.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yield conditions in sea ice load calculations was proposed by Ralston who presented a plastic limit analysis to relate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to indentation pressure for the columnar-grained ice sheets.
以Ralston提出的冰本构模型为基础,给出塑性应力场解的形式对平压头接触问题给出应力场的构造,从而计算出冰载荷的塑性极限压力与Ralston的结果相比较,本文采用的方法简便易行,并能清淅地看出塑性应力的分布如果采用剪切破坏准则,易于给出开裂方向
3.
This paper reviews ice load measurement around the world since 1960s.
冰载荷的现场测量工作对于描述冰载荷与海洋平台的相互作用规律十分重要。
6)  ice load
冰荷载
1.
Study on calculation method of ice load on Yilan Navigation and Hydropower Project on Songhuajiang River;
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冰荷载计算方法研究
2.
Studies on bridge structure subjected to earthquake and ice loads;
桥梁结构在地震和冰荷载作用下的响应
3.
Calculational method of river ice loads on piers(Ⅱ):the formula for ice pressure;
河冰对桥墩作用的冰荷载计算方法(Ⅱ)——冰压力计算公式
补充资料:风荷载
      也称风的动压力,是空气流动对工程结构所产生的压力。风荷载ш与基本风压、地形、地面粗糙度、距离地面高度,及建筑体型等诸因素有关,通常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w0为基本风压;μz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s为风载体型系数;βz为风振系数。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成的大风为:夏季东南沿海多台风,内陆多雷暴及雹线大风;冬季北部地区多寒潮大风。其中沿海地区的台风往往是设计工程结构的主要控制荷载。台风造成的风灾事故较多,影响范围也较大。雷暴大风可能引起小范围内的风灾事故。
  
  基本风压  中国规定的基本风压w0 以一般空旷平坦地面、离地面10米高、风速时距为10分钟平均的最大风速为标准,按结构类别考虑重现期(一般结构重现期为30年,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为50年,特别重要的结构为100年),统计得最大风速v(即年最大风速分布的96.67%分位值,并按w0=ρv2/2确定。式中ρ为空气质量密度;v为风速)。根据统计,认为离地面10米高、时距为10分钟平均的年最大风压,统计分布可按极值I型考虑。
  
  基本风压因地而异,在中国的分布情况是:台湾和海南岛等沿海岛屿、东南沿海是最大风压区,由台风造成。东北、华北、西北的北部是风压次大区,主要与强冷气活动相联系。青藏高原为风压较大区,主要由海拔高度较高所造成。其他内陆地区风压都较小。
  
  风速  风速随时间不断变化(图1),在一定的时距Δt内将风速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均风速的稳定部分;另一部分是指风速的脉动部分。为了对变化的风速确定其代表值作为基本风压,一般用规定时距内风速的稳定部分作为取值标准。
  
  
  平均时距  按风速记录为确定最大平均风速而规定的时间间隔(图1)。规定的时距愈短,所得的最大平均风速愈大,也即基本风压愈大。当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平均时距标准并不一致,例如,中国时距取10分钟,苏联取2分钟,英国根据建筑物或构件的尺寸不同,分别取3秒、5秒和15秒,日本取瞬时。美国以风程1609.3米(1英里)作为确定平均风速的标准,这相当于对不同风速取不同的平均时距。因而各国基本风压值的标准也有差别。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从某一高度的已知风压(如高度为10米的基本风压),推算另一任意高度风压的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随离地面高度增加而增大,其变化规律与地面粗糙度及风速廓线直接有关。设计工程结构时应在不同高度处取用对应高度的风压值。
  
  地面粗糙度  地面因障碍物形成影响风速的粗糙程度。风(气流)在接近地面运动时,受到树木、房屋等障碍物的摩擦影响,消耗了一部分动能,使风速逐渐降低。这种影响一般用地面粗糙度衡量。地面粗糙度愈大,同一高度处的风速减弱愈显著。一般地面粗糙度可由小而大列为水面、沙漠、空旷平原、灌木、村、镇、丘陵、森林、大城市等几类。
  
  风速廓线  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曲线(图2)。风速通常随离地面高度增大而增加。增加程度主要与地面粗糙度和温度梯度有关。达到一定高度后,地面的摩擦影响可忽略不计,该高度称为梯度风高度。梯度风高度随地面粗糙度而异,一般约为300~500 米。梯度风高度以内的风速廓线一般可用指数曲线表示,式中vz为在高度z处的风速;v1为在高度z1处的已知风速;α为指数,α值从1/3~1/10,对于空旷平原α值约为1/7。
  
  
  风载体型系数  也称空气动力系数,它是风在工程结构表面形成的压力(或吸力)与按来流风速算出的理论风压的比值。它反映出稳定风压在工程结构及建筑物表面上的分布,并随建筑物形状、尺度、围护和屏蔽状况以及气流方向等而异。对尺度很大的工程结构及建筑物,有可能并非全部迎风面同时承受最大风压。对一个建筑物而言,从风载体型系数得到的反映是:迎风面为压力;背风面及顺风向的侧面为吸力;顶面则随坡角大小可能为压力或吸力。
  
  风振  风的脉动部分对高耸结构所引起的动态作用。一般结构对风力的动态作用并不敏感,可仅考虑静态作用。但对于高耸结构(如塔架、烟囱、水塔)和高层建筑,除考虑静态作用外,还需考虑动态作用。动态作用与结构自振周期、结构振型,结构阻尼和结构高度等因素有关,可将脉动风压假定为各态历经随机过程按随机振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导出。为方便起见,动态作用常用等效静态放大系数,即风振系数的方式与静态作用一并考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