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次级源
1)  Secondary Source
次级源
1.
In this thesis, the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ed sound source and its using in the active acoustical structure as the secondary source, including the foll.
本文为有源声学结构研究的一部分,侧重于研究分布式声源的声学特性,并对其作为次级源在有源声学结构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  secondary source
次级声源
1.
In this paper, the optimal arrangement of secondary sources and error sensors of the Adaptive Active Noise Control (AANC) system in free sound field is investigated.
详细讨论了自由声场自适应有源噪声控制(AANC)中,初级源为无限大刚性障板上的圆面活塞辐射器,采用一个和二个点源做次级声源时,使AANC系统获得最大降噪效果的次级声源和误差传感器(以下统称为执行元件)的布放问题,并利用遗传算法(GA)确定次级源和远场误差传感器的最优位置。
3)  secondary resistance resources
次级抗源
1.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of study on classification of resistance,methodology of resistance evaluation,resistance heridity,resistance machanism in wheat and secondary resistance resources.
综述了国内外科学家在小麦赤霉病抗性类型划分,抗性评价方法,抗性遗传,抗性机制及次级抗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4)  secondary sources
次级声源
1.
The method of using near-field strategy moves the secondary sources and mistake points,which is placed far from the secondary sources in the method of using far-field strategy,now moved together with secondary sources,to the area that is needed to control,while far away from primary sources.
对自由空间的局部有源噪声控制进行了研究,针对噪声源具体状态如位置,方位,运动情况未知等情况,提出一种基于近场误差策略的自由空间局部有源噪声控制方法,基本思想是将原来基于远场误差的局部噪声控制中的误差点移至次级声源的近场,将次级声源及误差点放置在所需降噪区域实现噪声控制,远离初级声源,然后根据误差点的声压计算出次级声源的强度,从而达到消声的目的。
5)  monosecondary source
单次级声源
6)  multiple secondary sound source
多次级声源
补充资料:河外射电双源和多重源
      河外射电展源中最典型的也是数量最多的(占40%)一种是双源。双源的最普遍的特征是,在相隔几万至两百万光年的距离上形成两块射电瓣(又称为子源)。证认出的光学对应体(星系或类星体)往往位于此两子源连线的中心。子源的远离光学母体的外边缘处射电亮度变化很陡,而且更接近最大值(此区域常是1″量级大小的致密成分),而向光学母体方向的则是亮度逐渐减弱的辐射延伸部分。最典型的代表是天鹅座A(见射电星系)。有时,光学母体两边是以两个强的外子源为主体的多个子源的组合结构,但仍然成为近似对称分布的所谓多重源。这种直线和对称排列的双源特征,在其所属的光学母体的致密射电区内有时能重现,就是说在不到双源的10-4~10-5的范围内,即在光学体小于0奬01(或几十光年)的区域内,仍然有成双的小致密源出现,而且里、外双源的连线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3C326、33C111、3C390.3、3C405等射电源。
  
  双源的普遍特性,如流量不变化,具有幂律谱 (Svv,平均频谱指数α 约为0.75), 有百分之几的线偏振而没有圆偏振,磁场为10-4~10-5高斯,射电光度强(1040~1045尔格/秒), 能量高(1058~1081尔格)等等都与一般展源相同。对双源已进行了大量的观测统计,得出的结果是两个子源的流量密度相差不大,平均只差40%。两个子源与光学母体的距离也相差不大,双源中较亮的子源更靠近光学母体,直径较小,频谱较平。两个子源之间的距离约为子源直径的 2~4倍。在双源间距为 6~100万光年的范围内,不同射电源的子源大致以同样方式膨胀和相互分离, 形成了从中心向外抛射的圆锥体(圆锥角约20°~50°)。源的光度越大,双源之间的距离越大,抛射圆锥也就越窄。射电源主轴方向(两个子源的连线方向)与光学星系主轴方向成各种交角,表明二者没有相关性。同样,射电源主轴与偏振方位角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以全部双源为例进行统计,没有发现射电光度与频谱指数或展源直径或光学亮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子源明亮头部的线偏振只有百分之几,而在延伸向光学母体的局部地区的线偏振则达到百分之几十,甚至高达百分之七十。
  
  双源和多重源的这些特性提出了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①成双的对称性和一线排列问题;②在极其稀薄的介质中,子源抛射膨胀成形而不瓦解的约束机制问题;③巨额能量的来源和转换方式以及如何向子源进行输运的问题。目前流行的模型基本上有三种:等离子体团抛射及膨胀,大质量物体的一次抛射,连续喷射束。
  
  

参考书目
   A.G.Pacholczyk,Radio Galaxies,Pargamon Press, Oxford, 197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