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五四文化意识
1)  Cultural Awareness of the May 4~(th)
五四文化意识
2)  Five-Four culture
五四文化
1.
Mopping up authorities and worshipping democracy which came from Five-Four culture that Zhou comprehended and chose had violent impact on political and social ideas.
周扬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正在于他早期所理解选择接受的五四文化思想,特别是其中扫荡权威与尊崇民主的观念与左翼、政治、社会实用主义等文学观念相碰撞、冲突、融合、变异后所导致的结果。
3)  cultural awareness
文化意识
1.
On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 A study of two cases in the middle schoo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浅谈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中学英语教学中两种情形的研究
2.
A Study of Cultural Awareness in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文化意识对大学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
4)  culture awareness
文化意识
1.
At vocational school,it s very necessary to input students culture awareness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输入非常必要,但在实际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解决。
2.
Through the discussion,we proved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including culture elements in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awareness.
本文从文化的定义和特性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从文化意识的角度论证了在语言教育中包括文化内容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
The New Curriculum of English defines English learning as“a comprehensive language proficienc”,which puts its focus on not only the language knowledge and language skill,but also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新课标将英语学习定义为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仅注重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注重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的培养。
5)  cultural consciousness
文化意识
1.
Penetrat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English teaching;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2.
The characteristic of Four Medical Books is not only that the book is a medical classic in itself, but also that it contains abundant cultural consciousness like the Yin-yang philosophy, cosmic outlook, scientific consciousness and approaches which reflect science by way of .
《四部医典》的特色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医学经典,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识,如阴阳哲学观、大小宇宙观、科学意识和用艺术表现科学的方法等。
6)  culture consciousness
文化意识
1.
The culture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should be reinforced in Chinese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中学语文教学要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2.
So culture consciousness of journal edit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we must strengthen culture consciousness of journal edit,which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enhancement of journal academic quality and vigor.
在这个活动中,必须强化学报编辑的文化意识,这对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增强学报的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3.
This paper probe into that language communi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from China and west,setting up the ideas that culture consciousness is molten into the teaching of language culture knowledge.
就语言交际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将文化意识融入于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理念进行了探讨。
补充资料: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启蒙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倡导尊孔复古。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新文化和新闻业蓬勃发展,民主的思潮势不可挡。同时,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队伍也有所壮大,面对尊孔复古的谬论,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内容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运动提倡的“民主”,就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为专制独裁政治服务的封建旧伦理道德,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运动提倡的“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积极、进取和科学的精神。随着运动的开展,“科学”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它和“民主”一样,都以反封建的思想解放为出发点,提倡民主的同时,必须提倡科学。
    兴起和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起点。《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后担任《新青年》的编辑或主要撰稿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左翼的主要倡导者。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痛斥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公开向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挑战,举起了新文化运动“人权”(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鼓励号召青年们冲决历史上的一切网罗,破除一切陈腐的学说,催促青春之中国的诞生。他还极力反对复古运动,猛烈抨击“偶像”、“圣人”束缚人们的思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要求民主与和平。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集中于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号召“打倒孔家店”。1916年秋,康有为上书黎元洪、段祺瑞,主张定孔教为“国教”,列入宪法;国会也讨论孔教应否列入宪法的问题,引起舆论界的激烈论战。《新青年》连续发表文章,从反对康有为扩大到对整个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冒“毁圣非法之名”,号召打倒以孔子为护身符的封建独裁者和专制制度,掀起一场讨孔的大波。陈独秀认为尊孔和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李大钊认为抨击孔子是反对历代帝王制造的神化了的偶像权威,是攻击“专制政治之灵魂”。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小说、杂文为武器,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制度下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呼吁人们奋起打倒“吃人”的旧礼教。新文化运动还涉及到妇女解放问题、家庭问题、婚姻恋爱问题,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思想。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版的部分刊物书影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发展,《新青年》从1917年起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主张,倡导“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但反动派视民主和科学为洪水猛兽,进行诽谤、诬蔑和攻击。1919年1月,陈独秀发表纲领性的“答辩书”。1919年3月间,林纾在《新申报》发表影射小说攻击陈独秀、钱玄同、胡适等人,煽动军阀以武力压制新文化运动。他又在《公言报 》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蔡元培公开发表《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重申办学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在这种办学方针指导下,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的特权政治,要求政治民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促使人们更迫切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回避对军阀政府的政治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运动的某些领导人物在思想方法上是形式主义的,他们对中国文化遗产不加分析地一笔抹煞,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而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非常崇拜,这种绝对化态度产生过不好的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