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突厥语族诸民族
1)  the peoples speaking Turkic languages of Artai language family
中国突厥语族诸民族
2)  nationalities speaking Tujue languages
操突厥语族语言诸民族
1.
Through historical study,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llowing terms: Tujue (Turk) nationality, Tujue kingdom, nationalities speaking Tujue languages.
对突厥族、突厥汗国、操突厥语族语言诸民族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突厥族与突厥汗国、现代操突厥语族语言诸民族是几个有区别的概念 ,不应混用。
3)  the ancient Turkish nationalities
古代突厥语诸民族
4)  Turk [英][tə:k]  [美][tɝk]
突厥语民族
1.
On The ancient Turk s Folk Sports And Games——Examples from Diwanu Lught-it-Turk and Kutadghu Bilik;
古代突厥语民族的民间竞技与游戏——以《突厥语大词典》和《福乐智慧》为例
5)  Turk ethnic groups
突厥语族
1.
Central Asia is located in the nuclear region of communication hinge of east and west and the Silk Road,where Turk ethnic group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中亚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突厥语族民族在这一区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6)  Tujue branch
突厥语族语言
1.
The article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tudy of nine modern Tujue branches in China in the past sixty years,including Uygur,Kazak,Kirgiz,Salar and Yugur languages.
文章介绍了建国60年来,我国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撒拉语、西部裕固语等9种现代突厥语族语言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补充资料:中国诸民族文字
      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字。
  
  
  
  

中国民族文字的种数


  
  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汉、回、满3个民族通用汉文、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彝、傣、拉祜、景颇、锡伯、俄罗斯12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这些文字多数都有较长的历史。其中蒙古族使用一种竖写的拼音文字。这种蒙古文通用于蒙古族地区。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还使用一种以通用的蒙古文为基础适合卫拉特方言特点的拼音文字。云南傣族在不同地区使用4种傣文。西双版纳和附近孟连等地区使用傣仂文,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大部分地区和景谷、双江、耿马、镇康、沧源的一部分傣族地区使用傣哪文,在德宏地区的瑞丽、潞西、遮放和澜沧、耿马部分地区的傣族使用傣绷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傣族使用金平傣文。因为蒙古族使用两种蒙文,傣族使用4种傣文,回族和满族使用汉文,所以上述15个民族共使用17种文字。此外,傈僳族中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众, 使用一种用大写拉丁字母及其颠倒形式的字母拼写傈僳语的文字,还有维西县的一两个区使用当地农民创制的傈僳音节文字"竹书"。云南省东北部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众使用一种把表示声 、韵 、调的符号拼成方块的苗文。云南佤族中信仰基督教的少数群众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壮族、白族和瑶族的群众中,还有一部分人使用在汉字影响下创制的方块壮字、方块白文和方块瑶字。综上所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已使用文字的民族有21个,文字种类有24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又有壮、布依、苗、侗 、哈尼、傈僳、佤 、黎、纳西、白、土、瑶共12个民族和景颇族中说载瓦语的人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其中苗族因方言差别大, 分别给黔东、湘西和川黔滇3个方言创制了文字,给滇东北次方言也设计了一种文字方案。因此,现在共有16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见表)。
  
  使用汉文的少数民族除回族和满族外,还有其他一些民族的部分人(没有列入表内)。除以上列举的文字以外,还有一些在历史上使用过,后来停止使用的文字。这些文字是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于阗文、焉耆-龟兹文、粟特文、八思巴字、契丹大字、契丹小字、西夏文、女真文、东巴图画文字、沙巴图画文字、东巴象形文字、哥巴文、水书、满文等17种文字。这17种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文字,加上现在使用的40种文字,共有57种文字。
  
  
  
  

中国民族文字结构的分类


  
  中国不但语言类型较多,文字类型也很丰富。从类型上看中国文字有非字母文字和字母文字两大类。
  
  非字母文字  属于这一类的文字还可以细分为 4类。
  
  图画文字  在中国发现的图画文字有两种。一种是云南省纳西族的东巴图画文字,另一种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尔苏人的尔苏沙巴图画文字。这两种文字共同的特点是:①尚未形成固定的行款,有从左向右的,也有由右到左的。既有由上到下的,也有由下到上的。②常常利用字组构成的形象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③读出来的经文中的词语,一般都比写出来的字多。尽管这两种图画文字还各自有些特点,它们的共同点说明,这类图画文字代表着从图画发展到文字的第一个阶段。东巴图画文字经书的册数很多,仅云南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和北京图书馆就收藏了8000多册,再加上其他单位收藏的,总数在1万册以上。在国外有些图书馆也收藏了一些。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了3000多册,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了500多册。 关于纳西族图画文字的创始,现存纳西族石刻《木氏历代宗谱》中有"十六世祖牟保阿琮(约在12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上半叶之间)且制本方文字"的记载。有些学者认为这种文字的创始时代应当在11世纪或者更早。
  
  象形文字  主要是指文字形体的来源说的。它不只包括整体象某事物形体或状态的字和以象形字为基础构成的指事字,而且也包括由单体象形字结合构成的会意字和形声字。根据这个意见来看上古汉字,如商周时代甲骨、钟鼎上的文字,也都是象形文字。在大多数词根是单音节的汉藏语系语言中使用这种象形文字,基本上都是一个字读一个音节。云南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和贵州水族的水书中的大部分字,都是一个字读一个音节。纳西族的象形文字有以下3个特点:①一个字只能读一个音节;②以单体象形字为主,也有形声字、会意字;③就文字的作用说,已经由表意发展到表音。因此,只要两个字同音或语音相近就可以互相借用,同音和音近假借的情况特别多。用这种象形文字写的东巴经还很少。它可能是在音节文字哥巴文的影响下产生的。纳西族由使用原始的图画文字进到一字一音的象形文字,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楷书化汉字和在汉字影响下创制的几种文字  中国现在通用的楷书汉字,即使从晋初算起,也已经有1700多年了。它大体上是古代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通过隶书的楷体化。其中以形声字占绝大多数,其次是会意字。这两种造字法至今还是孳生新字的主要方法。后来创造的新字,主要是形声字,也有少量的会意字,在楷书汉字影响下创制的少数民族文字可分两类。
  
  ①字形结构虽受汉字的影响,但有自己的特点,借用汉字不太多。属这一类的有契丹大字、西夏文和女真文。契丹大字是在汉字影响下创制的一种表意文字,汉语借词一般照汉字书写。据历史记载,女真文本有大字和小字两种,但是现在发现的女真文资料,从文字体系上看不出区别,不能断定是大字还是小字。这种女真字是参考汉字和契丹字创制的方块字,构成女真字的基本字。一部分来自汉字,一部分来自契丹大字和小字。来自汉字的基本字大半省去一部分笔画。契丹大字和女真字虽然都受汉字形体的影响,但是都有自己的造字方法。西夏文主要使用会意和形声两种方法,这显然是汉字的影响。西夏字一直没有形成像汉字那样有规则的偏旁体系,并且使用把一个字里的两部分互换位置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法。西夏文和女真文还大量使用省笔构字法,可能也受汉字省笔构字的影响。
  
  ②大量使用音读汉字和训读汉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语言,也用形声或其他方法创制表达本族语词的新字。方块壮字、方块白文和方块瑶字,都属于这一类。其中方块白文使用音读和训读法比较多。方块瑶字的构字法,各地不大一致。有的地方自创了不少字形,有的地方使用汉字比较多。这类方块文字是在较早时期产生的。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现的唐代用汉字写的碑文中,就夹用了一些方块壮字,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也有少量用方块白文写的字。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还有明代白族用方块白文写的一些碑文。
  
  音节文字  音节文字的共同特点是每个字表示一个音节,笔画比较简单。其中少数字来源于稍加变化的汉字,自己创制的象形字和指事字为了与其他字体协调一致,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不容易看出原来的形象。相当多的字体不能分析。这一类文字,目前发现的有3种, 即彝文、纳西族的哥巴文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部分地区的傈僳族使用的"竹书"。 这3种音节文字创制的时代以彝文最早,现存文献有明嘉靖年间的碑铭。现在凉山彝族正在推广规范彝文。云南和贵州的彝文也正在进行规范化的研究工作。哥巴文产生时代比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已经不使用了。纳西族现在教学中使用1957年设计、1982年又经过修订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傈僳族的竹书是当地一位农民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制的,其中有些字的笔画较多。现在这种音节文字还有一部分群众使用。
  
  以上是属第1大类非字母文字的4类文字。第1类图画文字包括纳西族东巴图画文字和尔苏人沙巴图画文字两种;第2类是象形文字,包括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和水族的水书两种文字;第3类楷书化汉字和在汉字影响下创制的契丹大字、西夏文、女真文、方块壮字、方块瑶字和方块白文7种文字;第4类音节文字包括彝文、纳西族的哥巴文和傈僳族的音节文字竹书。总括起来,属于第一大类的非字母文字,共有14种。
  
  字母文字  也称拼音文字。中国民族的字母文字可按字母形式的来源和其他情况,分成以下7类:
  
  藏文、八思巴字、傣文、于阗文、焉耆龟兹文  这些文字的字母都是直接或间接参考印度的某种字母创制的。藏文是 7世纪时参考梵文字母制订的。有30个辅音字母和 4个表示元音的符号。由左向右横行书写。八思巴字是参考藏文字母设计的,但书写行款不像藏文而是仿照蒙古文,由上向下竖写,由左向右移行。1269年开始推行时,有41个字母,以后增加到57个字母。其中有7 个元音字母。傣文是13世纪仿照印度南部的某种字母创制的。西双版纳的傣仂文和金平傣文的字母都分高低两组,每组表示 3个声调。德宏傣哪文和傣绷文都不分高低音组,原来在文字上都不能区别声调,50年代初期,为傣哪文设计了一套表示声调的符号,其他方面也有改进。
  
  于阗文使用印度的婆罗米字母直体和佉卢虱咤(简称"佉卢")两种字母书写。婆罗米字母自左向右横行书写,佉卢字母自右向左横行书写。在字母形体上也相差很大。在于阗地区已发现一些汉文和于阗文并用的文书,以及 3世纪的汉文和佉卢字母并用的"马钱"。焉耆 -龟兹文,旧称"吐火罗文",这种文字书写的语言和于阗文同属印欧语系。焉耆 -龟兹文使用婆罗米字母斜体、拼写焉耆和龟兹两种方言。文献多属5~8世纪。
  
  粟特文、回鹘文、蒙古文、满文、锡伯文  粟特文来源于波斯时代的阿拉米文草书。回鹘文字母是参考粟特字母创造的。以后蒙古文字母的制订参考了回鹘字母,满文字母的制订参考了蒙古文字母。锡伯文是满文的延续。这5种文字的字母,有一线相承的关系。书写行款一致,都是由上向下竖行书写, 由左向右移行(粟特文原先曾由右向左横行书写),同一个字母的单写,在词头、词中、词尾,形式上有些差别。粟特文不明确表示元音,回鹘文、蒙古文、满文和锡伯文都是表音素的字母文字。
  
  察合台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  这4种文字都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同一字母的单写,在词头、词中、词尾,书写形式略有不同。都是由右向左横行书写,由上向下移行。察合台文不重视元音的区别,其他3种文字重视元音的区别。
  
  突厥文  根据突厥文献早期发现的地点,又称鄂尔浑 - 叶尼塞文。 有人根据字母形体与北欧如尼文相似,曾称突厥如尼文。因为这种文字一个字母可以表示某些元音和辅音的结合体,所以它是一种音素字母和复合字母混合型的文字。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使用时代约在6~10世纪。
  
  朝鲜文、契丹小字和方块苗文  这3种文字在汉字的影响下,都把属于一个音节的字母拼成一个方块。1444年创制的朝鲜文有19个表示辅音和21个表示单元音和复元音的字母。这些字母按规定位置以音节为单位拼成方块字形。契丹小字创于10世纪。它的字素一般称原字或小原字。一个原字可以只表示一个辅音或元音,有的表示一个复元音,或表示辅音和元音的结合体。据估计共有300多个原字,现在只能认识100多个原字。 用1、2个原字或多到6、7个原字大体上拼成一个方块。行款是自右向左,竖行书写。既可直写,又可横写。方块苗文是1905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和苗语滇东北次方言区几个知识分子为拼写当地方言共同创制的一种苗文。每个字用一个表示声母的大字为字的主体,表示韵母的小字母放在大字母的上方、右上角、右侧或右下角兼表声调。因为每个字都大体上构成一个方块,所以称为方块苗文。
  
  俄文  新疆的伊犁、塔城等地有2900俄罗斯人,他们使用俄文。
  
  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拉祜族、景颇族和佤族的文字,都是拉丁字母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就使用。前两种文字现在仍通用,拉祜文做了一些改进。旧佤文只有少数基督教徒使用,新佤文正在推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制民族文字的工作  有准备有计划地为少数民族创制文字是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进行的。50年代初,有重点地进行了小规模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然后开展了全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普查。调查工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为进行民族识别工作准备语言和社会方面的材料,了解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和群众对自己的语言文字问题有什么意见。其中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需要创制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从1956年开始,一些需要创制文字的民族不断地要求正在讨论的汉语拼音方案早日确定,以便他们考虑汉语同他们的语言相同相近的音,能在他们的文字方案中采用相同的字母表示,这就有利于互相学习语文和交流文化。1956年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起草了 《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 。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讨论后,上报国务院。周恩来亲自主持国务会议,讨论修改通过了这个文件。文件的内容如下:
  
  (1) 少数民族创造文字应该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原有文字进行改革,采用新的字母系统的时候,也应该尽可能以拉丁字母为基础。
  
  (2) 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相同或相近的音,尽可能用汉语拼音方案里相当的字母表示。
  
  (3) 少数民族语言里有而汉语里没有的音,如果使用一个拉丁字母表达一个音的方式有困难的时候,在照顾到字母系统清晰、字形简便美观、字母数目适当、便于使用和教学的条件下,根据语言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以下的办法表示:(a)用两个字母表示一个音;(b)另创新字母或者采用其他适用的字母;(c)个别情况也可以在字母上附加符号。
  
  (4) 对于语言中的声调,根据实际需要,可在音节末尾加字母表示或采用其他办法表示或不表示。
  
  (5) 各民族的文字,特别是语言关系密切的文字,在字母形式和拼写规则上应该尽量取得一致。"
  
  正是因为在创制文字的工作中基本上贯彻了上述 5项原则,所以在新设计的文字方案中,能够使各种语言的共同音素,在书面语言里有相同相近的面貌。同时也保证了少数民族语言中特有的语音,得到充分的表达。这是中国语言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上述5项原则的指导下,根据语言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展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工作。到目前为止,壮、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黎、纳西、白、土、瑶12个民族和景颇族中说载瓦语的人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现在还有一些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他们将根据自己的意愿,创制文字或者选用现有对他们适用的文字。
  
  

参考书目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
   王静如:《西夏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八、十一、十三,北平。
   清格尔泰等:《契丹小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5。
   史金波等:《文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李范文:《同音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