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
1)  Malaysian's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
2)  The Chinese music in Malaysia
马来西亚华人音乐
3)  Malaysian Chinese
马来西亚华人
1.
Malaysian Chinese Language Mosaic——Language Integration;
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马赛克现象——语言融合的表现
2.
SJK (C) Damansara Save Our School Movement and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ode of Malaysian Chinese;
从白小保校运动看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参与形态
3.
Since Malaysia achieved its independence in 1957,Malaysian Chinese community has seek ways to participate in and influence public policy making process,through not only political party and lobby group,but also social movements.
自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社群除了透过政党政治、利益游说等体制内方式从事政治参与和影响政策以外,也通过动员体制外的力量,以社会运动的形式,试图介入政策制定过程。
4)  overseas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华人传统音乐
5)  the Chinese teachers in kindergarten living in Malaysia
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
1.
Objective The relationship of mental health, social support and happiness of the Chinese teachers in kindergarten living in Malaysia was explored.
目的考察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幸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6)  new generation of Malaysian Chinese writers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
1.
The ris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alaysian Chinese writers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the Malaysian, and even the entir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literary circle since 1990s.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华文文坛的重要现象。
补充资料:马来西亚音乐
      马来西亚包括马来半岛的马来亚和婆罗洲北部沙捞越和沙巴,居民中最多的是马来人,其次是华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欧亚混血人和土著居民阿斯利人。他们基本上都保留着各自固有的音乐文化。
  
  西马来西亚地区(即马来亚)的传统音乐与戏剧、舞蹈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表演形式常在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其他各种宗教典礼、仪式上进行。西马来西亚北部的吉兰丹州、吉打州和丁加奴山区,古老的音乐传统保留得比较多,而南部各州,特别是位于马来半岛的西海岸地区,几乎所有的表演艺术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
  
  西马来西亚地区的舞蹈十分盛行,包括宫廷舞蹈、独舞和群舞。舞蹈中常伴随着歌唱。比较流行的舞蹈有源于葡萄牙民间舞蹈的"弄迎",其表演形式为边舞边唱,唱词用格律严谨的四行诗体"班顿",由小提琴、长笛和鼓等乐器伴奏。另外源于阿拉伯地区的舞蹈,有"扎平"和"哈特拉"。"扎平"只由1个双面鼓和1把小提琴伴奏;"哈特拉"舞由多个单面鼓和 1个小铜锣伴奏,鼓手中1人领唱,其余人皆为之伴唱。这里的阿斯利人也很善于舞蹈,他们的音乐、舞蹈活动多为集体性的。使用的乐器多为竹制,这里的塞诺伊人经常表演这样一种歌舞:席地而坐的妇女两手各持1个竹筒,敲击着各种复杂的节奏;在竹筒撞击声中,1人开始领唱,其余的人逐渐加入合唱。独唱与合唱重叠交错进行,形成富有特色的复调效果。这时,环圈而跳的舞蹈者也参加歌唱。在整个歌舞进行中,有时也加上锣鼓伴奏,这种歌舞活动进入高潮时人们的情绪往往甚至会达到迷狂的程度。
  
  "玛永"是一种程式化了的面具舞,也是歌唱和戏剧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流行于吉兰丹和东海岸地区。玛永多在民间祭祀、庆典仪式中演出。由带面具的男演员和不带面具的女演员表演,女演员边舞边唱,男演员扮丑角,用锣和鼓伴奏。20世纪初,由于苏丹宫廷的赞助曾十分盛行,现在有些专业团体仍经常演出。
  
  "哇洋库里"是流行于西马来西亚北部各州的皮影戏,剧目的内容为《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和《潘吉》,有旁白和歌唱。以编锣、大锣、列巴布、管子等马来乐器伴奏。
  
  西马来西亚的主要乐器是鼓和铓锣。其中以双面桶形鼓"甘丹"最为流行,它分为母鼓和子鼓。这里的铓锣,在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悬挂着演奏的一对大锣,还有一种编锣,由4~8个小锣平列在架上构成;演奏旋律的弓弦乐器"列巴布"有2~3弦,主要用于舞蹈或说唱的伴奏;还有竹制、木制或金属制的排琴;现在比较流行的旋律乐器,是用竹筒制作的摇奏乐器"安格隆"。
  
  沙巴地区居住着信奉原始宗教的各部族,他们的音乐文化受伊斯兰教音乐影响较深,歌唱的音调和风格与《古兰经》的吟诵调关系密切。所使用的音阶与印度尼西亚的"斯连德罗"音阶和"佩洛格"音阶相似。
  
  内陆山区的乐器主要有:"苏灵"(竹笛)、"图拉里"(鼻笛)和"孙波丹"(笙)及"洪高"(竹制或棕榈杆制的口弦)。沿海地区重要的乐器是吊锣、竹琴和编锣。
  
  沙捞越地区的音乐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和爪哇有密切关系。编锣使用非常普遍。各个民族都使用竹鼻笛和竹口簧。声乐多属于马来歌曲风格,滑音多,没有严格节拍,常常以快速结束。
  
  马来西亚的华人,仍然保持自己的音乐文化,他们组织各种文艺团体演出广东和闽南的音乐、戏曲,创作和演唱华语歌曲,成为马来西亚国家音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音乐在沿海城市的影响较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他们接受西方的音乐教育,学习西方乐器和创作技法,并运用它创作了一批具有马来音调的作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