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分子碰撞和反应动力学
1)  molecular collision and reaction dynamics
分子碰撞和反应动力学
1.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etical methods for molecular collision and reaction dynamics, time-dependent quantum wave packet method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the gas phase atom-diatom reactive scattering and.
分子碰撞和反应动力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微观机理的一门学科。
2)  Molecular collisional dynamics
分子碰撞动力学
3)  surface collision dynamics
表面碰撞反应动力学
1.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during recent years in studies, in particular, on the surface collision dynamics, ion implantation defects, nanometer-scale materials and nanometer-processing,cluster and fullerene.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上海原子核所的核分析手段以及它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它已在表面碰撞反应动力学,离子注入缺陷工程,纳米材料和纳米加工,以及团簇和富勒(Fullerenes)等当今几个前沿材料科学研究领域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
4)  molecular reactive collision
分子反应碰撞
1.
Asymmetry of molecular reactive collision of the DTO molecules
DTO分子反应碰撞的非对称性
5)  Impact Dynamics
碰撞动力学
1.
Methods \ In the light of basic theory of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and impact dynamics on the basis of classical theory of impact, R W method is adopted to construct the vehicle occupant system model consisting of fourteen rigid bodies, thirty seven DOFs and slip joints for the simulation.
方法以多体系统动力学和经典碰撞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利用RW方法建立了具有14个刚体、37个自由度、带滑移铰的汽车乘员多体系统碰撞仿真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仿真软件SVC3D。
2.
The flexible robot system contact-impact dynamics is essentially a time varying, nonlinear dynamic process with variable topology, the key to solve the impact dynamics in the flexible robot system is to correctly establish the contact-impact model.
柔性机器人接触碰撞动力学本质上是一种非定常、变拓扑、非线性的动力学过程,建立合理的接触-碰撞模型是解决柔性机器人碰撞动力学问题的关键。
6)  collision dynamics
碰撞动力学
1.
Using the modified QMD (MQMD), the intermediate-energy heavy ion collision dynamics and the multifragmentation mechanism are investigated.
利用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MQMD),通过研究能够标识中能重离子碰撞动力学过程的物理量:横动量、碰撞数、核物质密度及热化的时间演化过程,了解中能重离子碰撞系统的碰撞动力学和多重碎裂机制;同时对控制和影响这种碰撞动力学的各种动力学因素:状态方程、动量相关势和介质效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补充资料:分子反应动力学
      化学动力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化学反应基元过程分子机理的学科。它用理论物理的方法计算处于某一量子态的分子进行单次碰撞并发生化学反应的几率(或截面)和产物分子的量子态、空间分布及反应速率常数等。这些研究提供了如何控制和利用化学反应的理论依据。例如,为了使吸能反应I+HCl─→HI+Cl能够发生,增加 HCl的振动能比增加其平动能更为有效。它的逆反应
  
   Cl+HI─→HCl+I是一个放能反应,分子反应动力学能够提供产物分子HCl振动态"布居反转"的信息,从而为寻找化学激光工作物质提供了依据。它还能提供反应体系"碰撞对"真实碰撞过程的信息──"碰撞对"是直接反应还是经过一个络合物的反应。
  
  理论计算方法 20世纪30年代,以美国物理化学家H.艾林为代表的学派,用海特勒-伦敦计算H2的方法建立了H+H2反应体系的第一个势能面,借助统计力学方法计算了在该势能面上的热平衡反应速率常数,称为绝对反应速率理论或过渡态理论。
  
  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理论计算方法分为三部分:①化学反应体系势能面的量子化学计算;②反应截面(或几率)的计算;③由反应截面计算反应速率常数。因此,也可以说分子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反应体系在热能面上运动过程的学科。在确定的势能面上求解核的运动方程,既可以用经典力学方法,也可以用量子力学方法。
  
  理论 严格的理论是量子力学散射理论。分子反应过程的全部信息包含在波函数中,在给定能量下,求解满足一定渐近条件的薛定谔方程得到波函数,借助入射波和出射波的几率流密度守恒的关系,就可以得到反应截面(或几率)。
  
  以A+BC─→AB+C双分子共线交换反应为例 (共线反应是指反应体系的三个原子沿直线相互接近的反应),该反应体系的坐标系见图1。
  
  
  在非相对论近似下,反应体系的哈密顿算符H 写作:
   
  式中μA,BC和μBC分别为A和BC,B和C之间相对运动的约化质量;mA、mB、mC分别为原子A、B、C的质量;h为普朗克常数;Vα和Vγ为有效势函数。
  
  核运动的薛定谔方程为:
  
  Hψ=Eψ (3)
  渐近条件为:
  
  式中α为反应体系的初始排布,即A+BC;nα或n为BC的内量子数,nα为始态,n为反射态;γ表示终态排布,即C+AB;n为AB分子的内量子数,每一种排布和分子的一组内量子数(如α,nα)称为反应体系的一个通道;kα或kγ为原子与双原子分子相对运动的波数;为双原子分子的内态波函数;称为散射幅。能量守恒条件要求:
   (5)
  式中啚=h/2π;E 为能量。由入射波和出射波几率流密度守恒的条件,就可以得到由通道(α,nα)到通道(λ,nλ)的反应几率为:
   
  式中v为(λ,nλ)通道中反应体系的相对运动速度。
  
  H+H2(n)─→H2+H共线交换反应几率的数值计算结果见图2。
  
  
  对于实际的三维化学反应,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得到反应截面随碰撞能变化的关系。用量子散射理论求反应截面(或几率)的关键是求散射幅,一般是在自然反应坐标中用数值求解耦合微分方程。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计算工作。
  
  当反应体系的质量较大,德布罗意波长很短时,用经典轨迹法或者用准经典轨迹法,即对反应物初态分布和产物终态分布作量子校正的经典轨迹法研究反应体系沿势能面的运动,往往也能得到比较满意的定性或半定量的结果。
  
  展望 由于分子反应动力学的深入发展,对分子反应散射的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一方面,分子化学反应的实验研究为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了详细的信息;另一方面,对反应散射的理论计算,既可以同实验结果互相对比,又可以给予实验结果以清楚的物理解释。例如,对F+H2反应体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发现了产物分子振动态"布居反转"现象,导致了化学激光器的产生,从而推动了态-态反应速率的研究,使分子化学反应动力学发展到态-态分子反应动力学的新阶段。
  
  

参考书目
   R. D. Levine and R. B. Bernstein,Molecular Reaction Dynamics,Oxford Univ.Press,Oxford,197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