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oughening behavior
韧化行为
2)  toughening
韧化
1.
Effect of the variable contents of impurities and Ce addition on the toughening levels of alloys Al-Li-Cu-Zr and Al-Li-Mg-Zr with;
杂质及Ce含量对Al-Li-Cu-Zr和Al-Li-Mg-Zr合金韧化水平的影响
2.
The method is to make steel work in safety term during toughening gradually.
通过对上述曲线的分析,得到了避免钢高温脆裂的方法,该方法就是使钢在逐渐韧化的安全期内服役。
3.
But different treatment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in toughening of high chromium cast iron.
但不同的处理方法对高铬铸铁韧化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强韧化
1.
Study on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of cold-work die steel XW-42;
冷作模具钢XW-42强韧化工艺研究
2.
Research progress in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of alumina matrix ceramic material;
Al_2O_3基陶瓷材料的强韧化研究进展
3.
The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and cold treatment of TiC_p/3Al_2O_32SiO_2 composite;
TiC_p/3Al_2O_32SiO_2复合材料的强韧化与低温冷处理
4)  self-toughening
自韧化
1.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control of the kinetics for α-sialon forma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growth of self-toughening elongated grains.
从影响α-sialon材料自韧化的关键因素出发,研究了Y,Yb,Nd等不同稀土类添加物、烧结工艺和后续热处理对α-sialon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5)  toughening
强韧化
1.
Composite Toughening and Microstructure of Cold Stamping Die;
冷冲压模具复合强韧化及微观组织
2.
In this paper,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38Si7 steel after toughening treatment have been studied.
研究了 3 8Si7钢强韧化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和性能。
3.
A description is given to the results of some recent interesting studies on the toughening of epoxy resin with thermoplastic polymers such as elastomer (rubber) and engineering plastic
本文重点介绍通过弹性体(橡胶体)或工程塑料等热可塑性聚合物使环氧树脂强韧化的最近的感兴趣的研究成果。
6)  toughening mechanism
韧化机制
1.
And grain blocks' bridging and interfacial friction are the major toughening mechanism.
裂纹扩展阻力随晶粒尺寸增加而增加,其中的韧化机制是裂纹扩展过程中晶粒团的桥接和拔出摩擦作用。
2.
The toughening mechanism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ot pressed Al 2O 3+0 20SiC w ZrO 2(0 02Y 2O 3)(ZrO 2(0.
02Y))陶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韧化机制。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行为的原理:行为理论导论》
      C.赫尔著。纽约阿普尔顿世纪克罗夫茨公司1943年第一版。这是一部阐述赫尔的假设-演绎理论体系的代表性专著。本书共20章。第 1章讲科学理论的性质。以后各章依次为:一种客观的行为理论、刺激的接受和有机体的生存、行动及其协调的生物学问题、在需要条件下内部行为的特征、基本强化、次级强化、习惯强度与各种强化内素的关系等。最后一章是总结和结论。书后还附有本书使用的各种概念符号的说明。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客观的行为理论体系。他认为这个理论体系应该:①能够解释已往积累的大量经验资料;②能够从相对少量的公设(本书列举了16条公设)中推导出许多定理;③能够采用具体明确的经验性的试验来加以证明;④能够用新的证据、经验证明和进一步的思辨对这个理论体系加以修订;⑤能够用数学公式对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目标加以数量化的表述。作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类的整体性行为。这种行为包含着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它具有生物的适应性;行为的中介变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应该用操作性的定义加以确定。在方法论上,作者严格遵守机械主义的、还原主义的和行为主义的客观原则,反对给予所观察的行为以任何主观的解释。赫尔在书中还主张严格遵守一种假设-演绎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一系列事先确定的公式进行严格的演绎。它包括建立公设,并由此演绎出可以用实验检验的结论;然后再把这些结论用实验加以实际检验,修正错误的结果,经过证实再把它们纳入科学体系之中。本书所提出的学习理论是西方带有权威性的学习理论之一。它可以大体归为下列各点:①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一种联结。这个联结称为习惯强度,以符号SHR表示。H为习惯;S和R分别表示有关的刺激和反应。②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强化;强化兼指E.L.桑代克的强化和И.Π.巴甫洛夫的强化;强化的效果在于减少当时起作用的内驱力(D)的强度。③SHR作为一种强化作用的函数,其强度随强化而逐渐增加,而且代表一种行为的相对持久的改变。④习惯强度只有在驱力状态下才能被激起,驱力激起有效的习惯强度,使之成为反应势能(SER),反应势能是一种使反应被激起的可能性,相当于作业。赫尔认为,反应势能的量是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递增函数。可以用下列简明公式表示:SER=D×SHR。表示一个人在特定时刻的作业是由他的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积决定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