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居民身份证制证用数字相片
1)  ID cards digital photo
居民身份证制证用数字相片
1.
The paper aims at the problem of intelligent inspection for the ID cards digital photo and gives the methods for realization.
该文针对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制证用数字相片智能检测问题进行研究并简述主要的实现技术。
2)  resident ID cards
居民身份证
1.
Research on the key technology of integrated circuit for the second generation resident ID cards;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集成电路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3)  Law of citizen's identification card
居民身份证法
4)  Resident ID card number
居民身份证编号
5)  Digital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数字身份认证
6)  second-generation resident ID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补充资料:
      中医临床用以概括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病机(含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的诊断范畴。
  
  简单的证仅指病情的某一方面,如就病位而言的表证或里证,就病性而言的寒证或热证,就邪正盛衰而言的虚证或实证。这些不同方面可以并存,因而有表实、里热等组合。进一步的分析则常超越表里之分而将病情归属于具体脏腑或气血津液,如肾气虚证。病因亦为重要考虑因素,因而有寒邪束肺、痰迷心窍等证名。后一类复杂的证名实际上概括了整个病机,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各方面。证与具有特定病因和特定演化模式的疾病不同,一种病可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为不同的证;一种病对于同一个人也可在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证,而且这种证的转化顺序还常常表现出某种规律性。在中医临床中,很多有效疗法是针对证的,故常需先辨别证,再据证去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药。(见辨证论治)
  
  "证"最早见于《难经》,指患者的临床表现。至东汉末的《伤寒论》,证字除指临床表现外,还表示诊断结论,以及与某些方药相对应的症状、体征(如某某汤证)。随着理论的发展,证由指临床表现,转而包括对病机的判断和诊断结论。不过在中医文献中,证一词的使用并不严格,本文仅讨论辨证论治中"证"的含义。
  
  与病、症的关系 "证"是疾病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病机概括,在外表现为一定的临床症状,易与"病"、"症"发生混淆。"病"是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出现机能或形态等方面异常变化的全过程。每个具体的病,都有具体的病因、病机,因而也有具体的症状和证,以及相应的治则方药,并有一定的预后可测。"症"则只是病人形体上反映出来的病态,是以四诊察知的病变的具体表现。概言之,"病"是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全过程;"证"只是对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和某一类型病机的概括;"症"专指病证的临床表现。
  
  病、证、症三者的联系表现为:均统一在人体病机演变的基础上,"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区别在于"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或一定阶段的某种类型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概括;而"症"只是病证的外在表现。
  
  与证相关词语的基本涵义 与"证"相关的词语有"证候"、"证型"、"证名"、"辨证"、"病证"等。"证候"一般被认为是证的同义语。近来有学者认为"候"的字义为现象、情况、征兆等,"证候"用以指证的外在表现较为贴切。"证型"是经反复临床观察研究,确定下来的各种疾病常见的病机类型。"证名"是医生辨证结束时,赋予该证的诊断名称,如"脾虚湿困证"。"辨证"是运用中医理论,对望、闻、问、切四诊所得临床资料,进行辨别分析,以确定属于何证的过程。"病证"则是对疾病和证的简略合称。
  
  现代研究 证是现代中医研究的重要领域,其研究范围广,涉及到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多个方面。
  
  理论研究 重点是证的概念、证与病的关系、证的层次结构、证的分类、证的命名原则等问题。
  
  关于证的层次结构,张震认为中医的证存在着核心、基础、具体三个比较大的层次。第一层次核心证候,即虚、实、寒、热、气、血、阴、阳等的病机及症状;第二层次基础证候,为核心证候构成的比较基础的部分,如阴虚、气滞、血瘀、湿热等;第三层次具体证候,是肝、心、脾、肺、肾等证的定位标志与基础证候共同组成的,如肾阴虚、肝气郁结、热入营血等。黄柄山也认为中医内伤病的证具有三个层次,其中气、血、阴、阳为第一层次;脏腑气血阴阳(如肝血、肾阴)为第二层次;脏腑气血阴阳之虚、实、寒、热(如肝血虚、肾阴虚)为第三层次。欧阳琦认为无论怎样错综复杂的证,均由外感、内伤、杂病三类21个提纲证相互交错组成。这三类提纲证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不同特点,可作为证分类的总纲,是证的第一层次。21个提纲证(风、热、湿、燥、寒、肝、心、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痰、饮、水气、瘀血、食积、虫积)可互为纲目,其中纲证为第二层次,目证为第三层次。概言之,三种观点都认为:证有层次结构;证的层次可由浅入深分为三级;不同层次反映了证的不同侧面。
  
  关于证分类(证的类型),近年人们在对基本证、复合证、多级复合证,全身证、局部脏器证、多因所致证,及类证、疑似证的认识基础上,根据证具有发展演变的特征,分出潜证(外无任何症状体征,而内已出现病理改变)、前证态(少数孤立的症征尚不足以构成证)、显证(有明显特异症征)、前沿证(有一定临床表现,但尚不足以确诊为某证)、临界证(符合证候最低诊断标准的证候状态)、典型证(具有明显特异临床表现),以及偏原发证(原发证向它证过渡,以原发证为主)、间位证(原发证向继发证转化,处于证与证过渡的中间状态,具备两种临床特点)、偏继发证(原发证向继发证过渡,继发证明显处于两证中的重要地位)。这些分类表明人们对证的认识,已从局部、孤立的状态扩展到全面、动态的水平。
  
  关于证命名原则,可概括为几点:第一,必须揭示疾病阶段性的主要矛盾;第二,必须揭示同一证在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矛盾;第三,必须重视实践性;第四,必须重视准确性;第五,必须重视继承性。每个具体证名至少包括证的病位、病性(或病因)等主要内容,命名当力求清晰准确,忌含混笼统,文字宜精炼确切,一般以4至8字为宜。实证可以病因+病位+病机命名,如"风寒束肺",虚证可以病位+病性命名,如"肝肾阴虚证"。
  
  临床研究 即以临床观察为基本手段的研究。证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辨证标准及病证结合研究两个方面。①辨证标准研究。每证都有一定的证候,辨证标准研究就是归纳分析证候,定出常见证的具体诊断标准,给临床辨证提供依据。如198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防治学术会议定出的虚证辨证参考标准,其中包括心虚、脾虚、肺虚、肾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证,每证列出主症、次症若干条,定出具体参考标准。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证候规范研究"课题组于1986年撰写并初审了77条脏腑证的规范初稿,包括各证的定义、证候表现、诊断条件、鉴别诊断等内容。1989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疾病诊断规范"课题组在提出中医疾病诊断标准的同时,总结出200余个常见证的辨证要点及鉴别要点。②病证结合研究。有纵向结合及横向结合两种。症证纵向结合研究,重在摸清疾病各阶段必然形成的证,摸清每个病究竟有多少证是由病的特殊本质变化所决定的,分析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和界限,弄清病的基本症状见于各证的特点,从每种病各阶段各类型辨证用药的规律发现有效药物。病证横向结合研究,重在从不同疾病摸清相同证候的临床表现、规范证候,从而异中求同。病证纵向结合研究着重从病入手,病证横向结合研究着重从证入手。病证结合研究有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及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两种形式。
  
  实验研究 为了检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进行的动物实验研究。证的实验研究主要是证实质研究及证的动物模型研究。①证实质研究。通过大量研究,人们已发现有些证在中枢神经功能、植物神经功能、基础代谢、免疫功能、血生化反应、微量元素含量、病理形态等方面彼此有一定的差别。如寒证、虚证,表现为中枢神经功能多抑制,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基础代谢率降低,免疫功能低下等;热证、实证,则常见中枢神经过度兴奋,交感神经紧张度上升,基础代谢率增高等。肾虚证可见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低下,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血清睾丸酮及血清铬值下降。脾虚证可见胃蛋白酶、胰淀粉酶、血清淀粉酶、血清胡萝卜素、木糖排泄率、血清蛋白、淋巴细胞电泳能力及微量元素锌和铜的变化。血瘀证可见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凝集倾向、血浆PGA2含量、毛细血管及舌底血管的变化。②证的动物模型研究。制备证的动物模型,是证实验研究的关键,经过长时间摸索,目前对制备脾虚证、肝郁证、阳虚证、阴虚证、气虚证、血虚证、血瘀证、寒证、热证等模型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要论证这些模型的效度还需做进一步的工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