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Forest of Steles of YaoWang
药王山碑林
2) Jiaoshan Forest Steles study
焦山碑林研究
补充资料:药王山石刻
中国北朝至明代的碑刻、造像及摩崖石雕群。在陕西省耀县城东 2.5公里药王山上。山因唐代名医孙思邈隐居于此而得名。药王山在北朝时始凿佛教造像,隋唐两代曾建有宝云寺,并广开造像。唐代以后,为孙思邈建祠,存留下一批与孙思邈有关的碑石。近年又将耀县城内保存的造像碑移置药王山陈列。药王山石刻集中在显化台(又称北洞、太玄洞)、升仙台(又称南庵)2处,包括历史名碑、造像碑石和摩崖窟龛石刻造像 3部分。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名碑共 150通。绝大部分是与孙思邈有关的历代诏告、题记与诗画等。特别重要的是明刻《千金宝要》和《海上仙方》,两种均为两面刻。《千金宝要》将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的重要部分摘录下来,共刻 4石。《海上仙方》为1碑,分3部分:第一部分为《枕上记》,第2部分为《养生铭》,第3部分是各种病症单方。这些医药治疗方法和卫生知识,是孙思邈总结了中国古代医药知识和自己一生实践经验而汇集的精华,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此外,著名者有北周天和五年 (570)《法师张僧妙碑》、宋徽宗题《褚慧龙章云篆诗文碑》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新发现。
造像碑石包括清末以来在耀县附近地区出土的北魏至唐代各类造像 100余通,其中著名者如:北魏始光元年(424)《魏文朗造像碑》、太和二十年(496)《姚伯多兄弟等造像碑》、正光五年(524)《仇臣生造像碑》、北周武成元年(559)《绛阿鲁造像碑》、隋开皇十五年(595)《张和仁造像碑》等。这些造像碑有四面、三面、二面、一面不等。龛内浮雕佛、菩萨,龛边浅雕天王、供养人。碑上多有刻字。铭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造像碑的雕刻技法、题刻内容、文字书体以及造像中刻绘的人物、服饰、马饰鞍辔、车舆形制、屋宇建筑等,都是研究佛教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以及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药王山摩崖石刻造像,分布于山之东南隅东西长20多米的崖面上。现存 7个洞窟、23个佛龛,共43尊造像。造像技法包括高浮雕、浮雕和圆雕。制作时代自北周、唐、宋直至明清。石窟造像中以第 2号窟的北周弥勒像最为精美,高 3.3米。唐代造像11尊,均属盛唐时期,其中第3号窟第5龛的菩萨像,造型颇佳,属药王山造像中的上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立了药王山文物保管所,国家多次拨款对药王山石刻进行收集、加固和维修,建立了造像碑石陈列馆,加固了石刻造像,并用石条砌筑了保护墙。
历代名碑共 150通。绝大部分是与孙思邈有关的历代诏告、题记与诗画等。特别重要的是明刻《千金宝要》和《海上仙方》,两种均为两面刻。《千金宝要》将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的重要部分摘录下来,共刻 4石。《海上仙方》为1碑,分3部分:第一部分为《枕上记》,第2部分为《养生铭》,第3部分是各种病症单方。这些医药治疗方法和卫生知识,是孙思邈总结了中国古代医药知识和自己一生实践经验而汇集的精华,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此外,著名者有北周天和五年 (570)《法师张僧妙碑》、宋徽宗题《褚慧龙章云篆诗文碑》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新发现。
造像碑石包括清末以来在耀县附近地区出土的北魏至唐代各类造像 100余通,其中著名者如:北魏始光元年(424)《魏文朗造像碑》、太和二十年(496)《姚伯多兄弟等造像碑》、正光五年(524)《仇臣生造像碑》、北周武成元年(559)《绛阿鲁造像碑》、隋开皇十五年(595)《张和仁造像碑》等。这些造像碑有四面、三面、二面、一面不等。龛内浮雕佛、菩萨,龛边浅雕天王、供养人。碑上多有刻字。铭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造像碑的雕刻技法、题刻内容、文字书体以及造像中刻绘的人物、服饰、马饰鞍辔、车舆形制、屋宇建筑等,都是研究佛教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以及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药王山摩崖石刻造像,分布于山之东南隅东西长20多米的崖面上。现存 7个洞窟、23个佛龛,共43尊造像。造像技法包括高浮雕、浮雕和圆雕。制作时代自北周、唐、宋直至明清。石窟造像中以第 2号窟的北周弥勒像最为精美,高 3.3米。唐代造像11尊,均属盛唐时期,其中第3号窟第5龛的菩萨像,造型颇佳,属药王山造像中的上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立了药王山文物保管所,国家多次拨款对药王山石刻进行收集、加固和维修,建立了造像碑石陈列馆,加固了石刻造像,并用石条砌筑了保护墙。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