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云杉嫩梢害虫
1)  pest disease on the tender tip of Picea crassifolia
云杉嫩梢害虫
2)  P.koraiensis var.nenjiangensis
嫩江云杉
1.
Reac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of Picea koraiensis and P.koraiensis var.nenjiangensis by RAPD and ISSR Marker;
红皮云杉与嫩江云杉RAPD和ISSR分子标记反应体系优化和特异性检测
3)  Diorictria schuetzella
云杉梢斑螟
1.
Approa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appen of Diorictria schuetzella and Environment;
云杉梢斑螟发生与环境关系探讨
4)  shoot pest
枝梢害虫
1.
Larch bark moth,Cydia zebeana(Lepidoptera:Tortricidae)is an important shoot pest of larch.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落叶松重要枝梢害虫松瘿小卷蛾触角感器类型、结构、分布进行研究。
5)  Spruce budworm
云杉蚜虫
6)  tender shoots
嫩梢
1.
Using some cultivars, such as Fuding Dahaocha and Fuan Dabaicha, which were suitable for processing white tea, th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ender shoots and pubescence were determined.
以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等适制白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对茶树嫩梢和白茶茸毛的生化成分进行测定。
补充资料:松梢害虫
      取食松树树木嫩梢,造成其枯梢、甚至死亡的多种害虫。大多属鳞翅目的卷蛾科和螟蛾科;鞘翅目的象甲科和小蠹科的少数种类也能造成严重损害。受害植株高生长受阻、干形扭曲,木材产量和质量降低。有些种类除害嫩梢,也害球果和种子。
  
  种类  在中国的松梢害虫主要有6种。
  
  ①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鳞翅目螟蛾科昆虫。又名云杉球果螟。幼虫蛀食主梢,引起侧枝丛生,树冠畸形,材积损失率为当年生长的1/3,不易成材。成虫体长10~16毫米,翅展20~30毫米,灰褐色。前翅暗灰褐色,中室顶端有一肾形大白点,白点与外缘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白色波状横纹,白点与翅基部之间有两条白色波状横纹,翅外缘与缘毛处有一条直的黑色横带;后翅灰褐色,无斑纹。卵椭圆形,黄白色,长约0.9毫米。幼虫体长12~27毫米,头部及前胸背板赤褐色,胸、腹部淡褐色,体表有多数褐色毛片,其上生有1~2根细毛。腹部各节有对称的毛片4对,背面的两对较小。蛹长椭圆形,黄褐色至黑褐色,长约15毫米,腹末有一深色的骨化狭条,其上着生3对钩状臀棘(图1)。分布于中国大部分省(自治区),欧洲各国、日本、朝鲜和苏联的西伯利亚也有分布。在中国为害马尾松、油松、黑松、红松、赤松、黄山松、华山松、云南松、樟子松以及火炬松、加勒比松和湿地松等引进树种。每年发生代数依地理分布而不同,幼虫在被害枯梢及球果中越冬,翌年3、4月间开始活动,向下蛀入两年生枝条或另一新梢继续为害。幼虫 5龄后老熟,于蛀道上端咬一圆形羽化孔,以丝连结木屑粪粒封口后,在羽化孔下方做蛹室化蛹。蛹期约半月,成虫羽化后需补充营养,白天静伏梢头针叶基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散产于被害梢枯黄针叶的凹槽处,每雌平均有卵50粒。幼虫孵化后钻入旧虫道或鳞皮下生活3~4天后爬出迁移为害,大多蛀害直径0.8~1厘米的新梢。从梢的近中部蛀入,蛀道内外有大量蛀屑及粪粒堆积,近半数幼虫有转移至另一新梢为害的习性。大多发生在4~9年生、郁密度小、生长不良的幼林中,引进的松树比中国原产的各种松树受害更重,有的甚至蛀食幼干的韧皮和边材。天敌主要有长矩茧蜂和大腿蜂。
  
  
  ②油松球果螟(D.mendacella),鳞翅目螟蛾科昆虫。又名松果梢斑螟。成虫体长10~13毫米,翅展约26毫米。前翅赤褐色,近翅基有一灰色短横线,内横线和外横线为波浪状,银灰色,两横线之间为暗赤褐色,但近翅的边缘则呈浅灰色云斑,中室端部有一新月形白斑;后翅浅灰色。卵椭圆形,长径0.8毫米,乳白色至紫黑色。幼虫老熟时体长15~22毫米,灰黑至黑蓝色,有光泽。头壳、前胸背板及腹末第9、10节背板均为黄褐色,刚毛较长。蛹赤褐色,长11~14毫米。分布于中国的陕西、甘肃、河南、北京、辽宁、吉林、四川、江苏;也见于巴基斯坦、土耳其、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幼虫为害油松、马尾松、华山松、白皮松、赤松及红松的嫩梢和球果,通常阴坡老树球果被害较重。此虫在四川一年发生 4代,河南2代,陕西则一年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梢或球果内越冬,幼虫老熟后于被害梢或球果内化蛹。天敌主要有小茧蜂和病原微生物。
  
  ③松实小卷蛾(Petrova cristata)。鳞翅目卷蛾科昆虫。又称松梢小卷蛾。成虫体长7毫米,翅展11~19毫米,体黄褐色,中央有一条较宽的银色斑纹,靠臀角外有一肾形银色斑,其内有3个小黑点。翅基部的1/3处和顶角处各有银色横纹3~4条;后翅暗灰色,无斑纹。卵椭圆形,长约0.8毫米,黄白色至红褐色。幼虫体长10毫米左右,头部黄色,前胸背板黄褐色,胸、腹部淡黄色。蛹纺锤形,长6~9毫米,茶褐色,腹末有3个小齿突。分布于中国的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四川、河南等省;日本也有发生。为害马尾松、黑松、黄山松、油松、湿地松。在南京每年发生4代,春季第1代幼虫大量蛀食当年新抽芽梢,被害芽梢弯曲成钩状逐渐枯死。夏季第 2代以后多蛀食球果,造成种子减产。成虫夜间活动,卵散产于针叶或球果基部鳞片上,每雌产卵30~80粒。幼虫孵化后爬至当年嫩梢上部蛀食,蛀道长约10厘米,每梢内可有虫1~8头,每个被害球果内有幼虫1~3条不等,被害果弯曲变黄枯死。幼虫共5龄,约经29天完成发育,在被害梢或球果内化蛹,蛹期约1周。每年10月中旬以蛹在被害梢或球果内越冬。
  
  ④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鳞翅目卷蛾科昆虫。成虫体长6~8毫米,翅展16~20毫米,灰褐色。前翅由灰褐、赤褐、黑褐三色片状鳞毛相间,组成云状不规则斑纹,顶角处有一弧形白斑,后翅灰褐色。卵扁椭圆形,长径0.9毫米,乳白色至红褐色。幼虫老熟时体长12~20毫米,头及前胸背板为赤褐色,身体其余部分为粉红色。蛹赤褐色,长约7.5毫米,腹末端有钓状臀棘 8根,蛹外有黄褐色的丝质茧。分布于中国的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贵州、江苏、浙江、江西和安徽;欧洲的一些国家、苏联及日本等也有。为害油松、马尾松、赤松、红松、黑松、华山松、湿地松、白皮松和云南松。此外还可为害北美五针松、短叶松、云杉和冷杉等树种的嫩梢和球果。被害林木平均高生长损失40%,材积生长平均降低13.1%,种子严重减产,木材质量及利用价值降低,是四川省最重要林木害虫之一。一年发生 1代,以蛹越夏过冬。依各地气温高低,翌年2月下旬至4月中旬日平均气温10~14℃时陆续开始羽化,傍晚活动飞翔,照度0~250勒克斯时飞翔活动最盛。卵散产于嫩梢、球果及针叶上,每雌平均有卵50粒。卵期5~22天,幼虫孵化后取食嫩梢表皮、 针叶及球果表层。2~5天后逐渐蛀入嫩梢或球果内部为害,约经1个月左右幼虫开始老熟坠地,进入枯落物、杂草、地衣中,再经6~14天后化蛹。各地老熟幼虫坠地时间依气温而异,四川较早,4月下旬即已开始,陕西则延至6月上旬;以每天12~16时坠地的最多。蛹期长达 310天左右。多发生于海拔1900米以下的纯林中,疏林重于密林,幼、中龄林重于成熟林,油松、马尾松重于华山松和白皮松,人工林重于天然林。
  
  ⑤松梢木蠹象 (Pissodes spp.),鞘翅目象甲科昆虫。成虫体长4~9毫米,长为宽的2.6倍,深黄褐色或深褐色,无光泽。头管长1.1~3毫米,略弯曲。前胸有灰白色鳞毛覆盖,中线中后部两侧各有灰白色小圆点1个,小盾片长圆形,密布灰褐色毛。鞘翅上有近长方形的粗刻点纵列10行,每隔 2行有一纵隆起,并有不规则的鳞片,中后部鳞片构成一条灰白色不整齐的横带,横带下为黑褐色。卵长椭圆形,长径 0.7毫米,淡黄色。幼虫老熟时体长 8~13毫米,乳白色,体弯曲,无足。蛹长4~9毫米,乳白色,头顶、前胸背板及腹部各节均散生数个突出的小刺,腹末两侧各具刺一根(图2)。分布于中国的四川和云南省,为害云南松的枝梢。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受害枝内越冬,翌年2月中旬幼虫开始活动,蛀道内充满虫粪。3月以后被害枝相继枯死,对5年生以下幼树多为害根颈部,造成全株枯死。幼虫老熟后即在被害枝内化蛹,4月下旬羽化。5月中旬成虫外出,以云南松枝条为补充营养,喜于午后活动,常在植株间作短距离飞翔,卵产于 2年生枝梢韧皮内,每雌平均产卵20粒。幼虫孵化后在原地侵入为害。
  
  
  ⑥切梢小蠹属 (Blastophagus spp.)的多种小蠹虫也是严重的松梢害虫,中国共有3种:横坑切梢小蠹(B.minor)、 纵坑切梢小蠹(B.piniperda)和红松切梢小蠹(B.pilifer)。它们均属鞘翅目小蠹科昆虫。 成虫体长相近(3.5~4.5毫米),体色相似(黑褐色至黑色),主要区别是:横坑切梢小蠹的成虫鞘翅斜面第 2列间部与其他列间部相同,不凹下母坑为复横坑;纵坑切梢小蠹上述部位凹下母坑为单纵坑(图3);而红松切梢小蠹的列间部与横坑切梢小蠹的相同,但列间部有绒毛两列,一列为竖起的绒毛;一列为倒状的绒毛,鞘翅基缘有一列明显向上翘的钝齿,母坑道为单纵坑。横坑切梢小蠹和纵坑切梢小蠹分布几遍及中国林区,为害马尾松、赤松、黑松、油松、红松、樟子松等。红松切梢小蠹分布于黑龙江省,反为害红松。 3种小蠹成虫均以枝端嫩梢为补充营养,侵入孔多位于新梢芽下1厘米处,在枝髓内蛀食,坑道长约3~4厘米,被害梢随即枯死。
  
  
  此外,尚有夏梢小卷蛾(Rhyacionia duplana)分布于华北和辽宁, 油松小卷蛾(Epinotia spp.)分布于山西, 均加害油松; 云南松梢小卷蛾(Rhyacionia insalariana)分布于云南,为害云南松、高山松和思茅松。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在广西等地为害马尾松也很严重。在一个地区以至在一个枝梢或油果内,上述各种松梢害虫常有 2种或更多的种共同发生、混合为害的情况。因此,防治前先须正确鉴别种类,弄清生活习性,再采取有效措施。
  
  防治措施  主要有:①在中、幼龄林分点片零星发生时,组织人力剪除针叶发黄的芽梢,集中进行寄生蜂保护或深埋处理。②营造混交林,修枝时留桩要短,切口要光滑。③在林区内禁止乱砍滥伐及过度放牧、保护下木地被。④必要时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幼虫入侵为害活动盛期,以触杀剂处理树冠。⑤用夏梢小卷蛾性外激素提取物诱杀雄虫,可取得一定效果。⑥幼虫期可用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制剂进行防治。⑦释放长距茧蜂或赤眼蜂,防治鳞翅类松梢害虫的幼虫及卵。⑧及时伐除被小蠹虫寄生的林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