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旱涝综合评价模型
1)  comprehensive drought assessment model
旱涝综合评价模型
2)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waterlogging
抗涝综合评价
3)  synthetic evaluation model
综合评价模型
1.
We also established a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model of lifting performance by using fuzzy mathematic method.
对螺杆泵举升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了螺杆泵举升性能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确立了该系统的综合评价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2台GLB500-12型螺杆泵,其评价结果与在实际工作中的产液量和寿命的综合指标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为螺杆泵举升性能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2.
Author uses the gray relating analysis to evaluate synthetically expressway asphalt pavement performance, and set up the synthetic evaluation model which can reflect pavement performance correctly.
利用河北省高速公路调查数据 ,针对高速公路行车对路面性能的要求 ,引入了抗摩擦指数概念 ,并用灰关联分析法来综合评价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性能 ,建立能正确反映高速公路性能的综合评价模型 。
4)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综合评价模型
1.
Risk criteria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opera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under dynamic flood limit water level;
三峡水库动态汛限水位洪水调度风险指标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2.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n Municipal Water Supply Plants;
城市给水厂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
3.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Urban Sewage Treatment Plant;
城市污水处理厂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
5)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模型综合评价
6)  "FA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model
"FAD"综合评价模型
补充资料:黄淮海平原旱涝碱综合治理
      针对中国黄河、淮河和海河三个流域内广大平原存在的干旱、内涝及土壤盐碱化的问题及其成因,所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在总结60年代初期黄淮海平原治水改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逐步形成了治理旱涝灾害和改良低产土壤的指导思想和技术体系。在东北、华北和其他平原地区,由于上述灾害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综合治理也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旱涝碱灾害并存的条件 黄淮海平原面积约35万km2,耕地约3亿亩,包括淮河以北、燕山以南,东至海滨,西至太行、伏牛山麓,高程约在100m以下的平原。黄淮海平原旱涝碱灾害形成的原因有自然和人为两种,但自然条件起主导作用。①由于该平原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从北到南,变化于500~900mm之间,并不算少,但季节分布极不均匀,夏季6~8月雨量占全年55~75%,形成春旱、夏涝,秋后又旱和旱涝交错的农业气候特点。降雨年际变化很大。②地势低平,但中小地形复杂,岗、坡、洼起伏,天然排水条件很差。③浅层地下水矿化度较高,一般在1~3g/L之间,滨海地区高达10~20g/L,甚至超过30g/L。④深层地下水矿化度很低,多呈微碱性。土壤主要发育在黄河冲积层上,地下水动态对土壤发生演变有显著影响,遇旱易使表土积盐,若人为措施不当,如进行不适当的大水漫灌、平原蓄水及有灌无排等,将会加重内涝或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黄淮海平原旱涝碱灾害并存,而且互相影响。气候干旱造成作物缺水,以至凋萎,并加剧土壤蒸发,促使表土积盐;土壤盐碱化又会增加细胞渗透压,造成作物生理干旱,即旱、碱交相为害,影响作物生长。夏秋积涝往往招致秋后地下水位升高,促使春季土壤返盐,即涝碱相随。1960年前后,为解除旱的威胁,大搞平原蓄水,大规模发展引黄灌溉,但忽视了排水;接着连年多雨,结果内涝成灾,盐碱化恶性发展。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平原北部连年少雨,涝灾很少出现,地下水位普遍下降,盐碱地面积随之大幅度缩减,但旱情又复严重。华北地区缺水严重,局部地区次生盐碱化威胁加重。这就说明在这种平原地区,单独解决旱、涝或碱的问题,不仅难以解决其中一种灾害,还有可能引起另一种灾害的加剧。因此,对旱涝碱问题必须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的目标与措施  治理旱涝碱的关键在于控制地面径流与地下水位,调节土壤水盐状况,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目的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所以需要水利与农、林、牧业措施密切结合,既改良又利用,既治标又治本。同时,要适当调整作物布局,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因水种植、因土种植,合理利用水、土、气候及生物资源,以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改变农业低产面貌。
  
  治理旱涝碱应注意:①统一规划,分区治理。在农业、水利和旱涝碱综合治理等区划基础上,结合流域规划、地区规划,以市、县为单位制定综合治理规划。在规划中,要确定治理的分区和分期,在不同分区和各个时期中,再确定治理的目标与具体措施。②加强水管理,治水与用水并重,灌溉与排水并重,有条件地区可以适当蓄水、蓄泄兼施。黄淮海平原水源并不丰富,需要开源节流,推广节水型农业。引黄灌区要推广井渠结合灌溉,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③改土培肥,防止土壤盐碱化。同时,有计划地开垦利用滨海盐碱荒地。
  
  效果和展望  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截至1984年,黄淮海平原的灌溉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易涝面积约有70%得到初步治理,盐碱地面积约有一半得到改良利用。这个长期多灾低产地区,从1983年起,成为每年向国家提供 100亿kg以上商品粮的产区。黄淮海平原幅员广大,条件各异,综合治理旱涝碱将是长期的任务。今后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巩固已有的治理效果;同时继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旱涝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和预测预报的方法,不断采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使综合治理工作系统化、现代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