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邮政业务发展预警
1)  early warning of postal service's developing
邮政业务发展预警
2)  Postal Development
邮政发展
3)  postal service
邮政业务
1.
The post should extend the services of transportation of materials,break through the service of “Transportation of Materials”,and also grasp the cha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ostal services suited to information societ
信息社会为邮政发展带来机遇 ,邮政应延伸传统的实物传递业务 ,并突破“实物传递”,不失时机地发展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邮政业
2.
The Suzhou postal service network provides the network foundation transmission platform for the whole city postal service system and the work system.
苏州邮政网络为全市的邮政业务系统和办公系统提供了网络基础传输平台。
4)  Post service
邮政业务
1.
Aiming at overall apprais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 of post enterprise,this paper works out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of post service on business scale,service quality,development potentialities,development coordination,etc.
以全面考核邮政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 ,给出了在业务规模、服务质量、经济效益、发展潜力、发展协调度等多方面综合评价邮政业务发展的指标体
2.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elecom service income increasing rate and the post service income increasingrate by using the R/S analysis.
本文应用R/S 分析法测定了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率、邮政业务收入增长率的Hurst 指数,指出通信市场业务收入增长率存在强持久性,并初步测度了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率的记忆周期长度,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通信市场的波动特征提供了依据。
5)  post integrated service network
邮政综合业务网
1.
Introduces the design and main characters of a General Post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Handling out System,which is based on post integrated service network.
介绍了基于邮政综合业务网的《通用型邮政行业报刊杂志分发系统》的设计及其特点。
6)  postal service processing
邮政业务处理
补充资料:邮政发展史
    
  
  ━━━━━━━━━━━━━━━━━━━━━━━━
  
  古代邮驿
  
   世界古代邮驿概况
  
   中国古代邮驿概况
  
  
  周驿
  
  
  秦汉邮驿
  
  
  唐驿
  
  
  宋驿
  
  
  元驿
  
  
  明清邮驿
  
  近代邮政
  
   欧洲的私营邮政
  
   近代邮政的创立
  
   中国近代邮政
  
  
  民信局和侨批局
  
  
  客邮
  
  
  海关兼办邮政
  
  
  大清邮政
  
  
  中华邮政
  
  
  中国人民邮政
  ━━━━━━━━━━━━━━━━━━━━━━━━
  
  
  
  
  
  

古 代 邮 驿


  
  古代文明中心中国、埃及、巴比伦、亚述、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对于邮政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世界古代邮驿概况  埃及在第十二王朝(公元前约1991~前1786年)时期,已有关于通信活动的记载。公元前10世纪,亚述帝国以本部为中心建筑石砌驿道,加强对各地区的控制。驿道遗迹至今犹存。
  
  波斯帝国在居鲁士(公元前600~前529年)统治时期的邮驿,由骑兵担任传递。大流士(公元前 558~前486年)在亚述帝国驿道的基础上修筑驿道。驿道四通八达,沿途设有驿馆,以便调遣军队和传达政令。
  
  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征服了地中海区域,建立行省制度。公元前1世纪后期开始的罗马帝国,疆域广大,经济繁荣,交通发达,邮驿已成为军事和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罗马"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塈之(用白土粉饰屋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又引《汉书》说:"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这些话说明当时中国对罗马邮驿的情形已有所了解。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有些新建立的国家,仍采用罗马的邮驿制度,如东哥特王国的狄奥多里克统治亚平宁半岛期间(493~526年),在其统治区内保持了罗马邮驿制度的主要部分。东罗马帝国邮驿制度基本上沿用罗马旧制,后来成为阿拉伯邮驿制度的基础。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 (750~1258年)在中央设有管理驿递的部门,在各省设置驿馆900多处,并广开驿道。驿道干线以巴格达为中心,东达锡尔河,东南到波斯湾,北通摩苏尔,西通叙利亚,干线两侧设有若干支路。
  
  日本在大化革新(646年开始)时期,仿照中国唐朝的邮驿制度开始建立邮驿。日本邮驿制度一直延续到1871年建立近代邮政时才被废除。
  
  中国古代邮驿概况  中国古代邮驿有邮、置、遽、传、驲等不同名称,汉朝始称邮驿,元朝称站赤,明清两代通称驿站。自周朝起至清朝光绪二十二年建立大清邮政、清末裁驿归邮止,中国古代邮驿存在了约3000年。
  
  关于周朝以前的邮驿尚未发现直接史料。但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推测商代已经有了有组织的通信活动。在郭沫若所著的《卜辞通纂》和《卜辞通纂考释》中第431片、第512片和第513片上,都有""字,有的片上还有""字。考古学家认为这两个字都是指传递情报的人。图1为甲骨文第431片、512片、513片和郭沫若的释文三片。
  
  
  周驿  周朝设烽火台传递紧急军情,设邮驿传递军报和政令。在先秦文献中有不少有关邮驿的记载。孔子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图2)。可见当时邮驿已经相当普遍,而且邮传速度也相当快了。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邮驿。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中说:郑国商人弦高路遇偷袭郑国的秦军,他便一面伪装郑国使者,用他贩运的12头牛犒劳秦军,一面利用邮驿急告郑国。秦军以为郑国已有防备,遂罢兵而返。又如《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中说:庸人叛楚,楚王为调兵遣将反击庸军,不乘战车,改乘常见的邮车,会师于临品,出敌不意,击败庸军,灭掉庸国。此外,各地出土的这个时期的文物中,还有不少作为传令、调兵、通信凭证用的铜马节、虎符等。
  
  秦汉邮驿  秦始皇在公元前 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后,筑驰道,一法度,车同轨,书同文,开河渠,兴漕运,为邮驿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975年底至1976年春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中,"行书律"、"田律"、"司空律"、"内史杂律"都有关于邮驿的规定,如对传递官府文书的时间要求,登记手续,人员条件,生活待遇以及奖惩办法等。出土文物中还有出征淮阳(今河南淮阳)的秦军士卒用木牍墨写的两件家书,内容都是向母亲要衣料或钱并问候亲友。这是已发现的最早的家书实物。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继承秦制,每三十里置驿,每驿设官掌管。中央由太尉(大司马)掌全国兵事,其下有"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后汉书·百官志》)。汉代经营西域,邮驿更加发展。"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后汉书·西域传》中的这段话记录了当时邮驿发展的情景。
  
  唐驿  唐朝(公元618~907年)建立了强大的封建帝国,经济发达,丝绸之路远达欧洲。邮驿设置遍于国内,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办三种,共1639处。唐驿在中央由兵部的驾部郎中管辖;在地方,各节度使下设馆驿巡官四人,各州有兵曹、司兵、参军分掌邮驿,各县皆由县令兼理驿事。另外,还建立了邮驿的考绩制度和视察制度,并规定各道有判官一名掌管全道驿政考绩;中央有监察御史一人兼馆驿使,考察驿务。每驿有驿长1人;凡有3匹马,配1名驿夫;有1只船,配3名驿夫。紧急公文,驿马日行300里。唐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正是对当时邮驿的生动写照。
  
  唐代的藩镇都在京城长安设"上都邸务留后使",他们将朝廷大事写成新闻,送给各藩镇节度使,称为邸报。并有邸抄、朝报、条报、杂报等名称。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的《开元杂报》已用木板雕刻印成单张。这种古代的报纸,当时也由邮驿传递。
  
  宋驿  宋代(公元 960~1279年)邮驿的规模不如唐驿,但有新的改革,即:①驿卒由民伕改为兵卒担任;②战时设急递铺。沈括《梦溪笔谈》说:"驿传旧有步、马、急递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金字,日行五百里"。岳飞被秦桧陷害,召回南宋京都临安,一日之内在前线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就是由急递铺传送的朱漆金字牌。此外,据《宋史·仁宗本纪》记载,宋代法律对于邮驿特别编定专令──《嘉祐驿令》74条,可惜已经佚失。
  
  元驿  1206年,蒙古铁木真(成吉思汗)完成蒙古的统一,建立国家;1230年,窝阔台汗始建固定的邮驿,蒙古语称站赤;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由于军事活动频繁,疆土不断扩大,邮驿也随之而发展。元驿特点是:驿政有蒙古站赤和汉地站赤之分,前者属通政院,后者属兵部;规模远超汉唐。据元《经世大典》记载,仅在中国境内即有站赤1496处。此外还有大量的急递铺。这部书还记录了元驿的概况:"凡在属国,皆置传驿,星罗棋布,脉络贯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
  
  出生于威尼斯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英里),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驿站大房屋有一万余所,皆设备妍丽,其华靡情形,使人难以笔述也"。马可波罗的描述不一定全部准确可靠,但也能表明元驿规模之大。
  
  明清邮驿  明清两代邮驿,大多沿袭旧制。清代中叶后,驿站经费成了地方官吏贪污中饱的财源。驿政废弛,驿递迟缓。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终被完全淘汰。(见彩图)
  
  
  
  
  
  

近 代 邮 政


  
  古代邮驿只供政府专用,民间通信最初是依靠便人捎带或专人递送,后来才出现私营的邮递组织。17世纪,英、法等国把政府专用和民间经营的邮递组织结合起来,创立了国家专营的邮政事业,它既满足政府的通信需要,又为公众服务,发展成为近代邮政。
  
  欧洲的私营邮政  欧洲在11世纪以后,新兴城市、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促使城市、教会、大学等开始建立各自独立的邮递系统。其中巴黎大学为师生与家属通信设立的邮递组织,驰名于欧洲各国,历史最久,1719年得到法国政府补偿后,才放弃经营权。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许多商业组织也有自己的邮递系统,著名的有勃却邮政和梅茨格邮政。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由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提高,政府和民间对通信的需要日益增长,这就使邮递成为有利可图的事业,从而导致了私营邮递业的发展。著名的塔克西斯家族经营的邮递业,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庇护下获得经营邮政的世袭特权。16世纪营业最盛时,邮递网扩及欧洲大部分?厍陀米ú钤剂酵蛉恕:罄此渲鸾ニヂ洌詈蟛糠种钡?1867年才交给北德意志联邦政府。这个私营邮递业存在近400年,它对欧洲邮政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680年,英国W.陶克拉私营的"便士邮政",实行预收信件资费、加盖收寄和投递时间的戳记、集中投递等办法,已同近代邮政相类似。
  
  近代邮政的创立  在近代邮政创立前,法国路易十一世于1477年建立皇家邮政。英国亨利八世于1516年在从伦敦辐射出去的主要道路上建立定期的邮递网。这些皇家邮政初期不准公众使用,后来私自带运个人信件的日益增多,甚至无法禁止。约在1600年,这种专为皇家使用的邮递组织,逐步准许为私人传递信件。1627年法国又进一步在较大的城市开设邮局,并规定资费表和时刻表。英国于1635年在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设立信局供公众使用。由于国家经营邮政既对国家安全有利,又能增加财政收入,英国于1635年、法国于1672年规定了邮政由国家专营。各国近代邮政创立初期,私营邮递业虽然继续存在,但后来在政府的强大压力下都被排挤掉。
  
  1840年,英国采用R.希尔的建议,对邮政进行改革。这一改革被认为是邮政发展的里程碑。至此,英国的邮政具有下述特点:①由国家专营(信函业务由国家独占),供政府和公众使用;②国家发行邮票作为交付邮资的凭证,由寄件人预付资费;③基本资费采用均一邮资制。这种新的邮政制度很快被其他国家采用。
  
  随着列车、轮船、汽车、飞机等运输工具的迅速发展,近代邮政范围逐渐扩大,效率不断提高,成为国家和人民的主要通信手段。
  
  中国近代邮政  中国在正式建立近代邮政前,除驿站外,有商营的民信局和侨批局,有帝国主义者的客邮,还曾经历过一段海关兼办邮政的过程。中国近代邮政随着国体的变更,分为三个阶段:大清邮政、中华邮政和中国人民邮政。
  
  民信局和侨批局  民信局又名民局,是传递民间书信、物品和办理汇款的私营商业组织,约创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从明朝后期起随着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而来的民间通信尤其是商人通信需要的增长,为民信局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大小民信局已多达数千家。有的还在当时商业中心的上海、宁波等地设立总店,在各地设立分店或代办店,并与其他民信局联营,构成了民间的通信网。中国近代邮政建立后,虽法律规定邮政由国家专营,但这种民信局直到1935年才被全部取消。
  
  侨批局也是私营民信局,但专门经营华侨与其亲属之间的通信、汇款业务。因福建方言称"信"为"批",称"信商"为"批郊",所以习称侨批局。此外还有批郊、批局、批信局等名称。华侨远离祖国,通信困难,侨批局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侨批局详细登记一些华侨的家乡地址、亲属姓名,并编列专用号码作为他们通信、汇款之用。有的侨批局在南洋一带设有总店或联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汇款业务。有了近代邮政后,侨批局把收寄的信函交给当地邮局寄递。因国外寄来的侨批信上地址、姓名往往不详,邮局无法投递,只得仍交侨批局按"专用编号"查明投送。这种侨批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取消,现在广东、福建两省还存在少量类似的组织。
  
  客邮  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领土上强行设立的邮局,清政府称为"客邮"。
  
  1834年,英国在中国广州开办了第一个英国邮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英国进一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广设邮局。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借口"利益均沾,机会均等",纷纷效尤。法国于1861年、美国于1867年、俄国于1870年、日本于1876年、德国于1886年,都先后在中国设立各自的邮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以及在中国境内交战的日俄战争中,各国以种种借口,不断扩大"客邮"范围,不仅在中国沿海沿江大中城市任意设立邮局,甚至深入到中国边疆如新疆、云南、黑龙江、西藏等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入侵中国山东省,并在胶济铁路沿线要地设置日本野战邮局。"客邮"不受中国政府管辖,各执行其本国邮章,使用其本国邮票,却加盖中国地名邮戳;不仅邮寄其侨民的邮件,也收寄中国人在中国境内互寄的邮件。甚至凭借客邮邮袋不受海关检查的特权,贩运毒品、珍宝等,进行走私活动。此外,各国驻华领事馆、租界当局以及洋行、投机商也任意开设"书信馆"、"本地邮局"。其中不少是打着传递书信招牌,实际进行投机诈骗等非法活动。
  
  自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照会各国要求撤销在华客邮起,中国政府多次交涉均无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再度提出"撤去客邮"议案,不仅遭大会拒绝,反而将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特权(包括德国客邮)"一概让与日本"。只有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于1919年7月发表宣言,声明放弃帝俄与中国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因缔约而享受的一切非法特权,自动撤销了帝俄的"客邮"。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在美国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上,才通过"撤销在华客邮案"。会议以后,英、法、美三国的客邮于1922年12月底撤销。但设在中国东北一些铁路沿线和旅大地区的日本"客邮",日本却借口说是日俄战争后俄国按照《朴茨茅斯条约》转让日本的,拒不撤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被迫取消。此外,英国在中国西藏设立的邮局、电报局、电话局,在印度脱离英国独立后,由印度继承下来。1955年4月1日,始由印度政府交还中国。"客邮"在中国存在121年之久的历史,至此结束。
  
  海关兼办邮政  自鸦片战争后订立了不平等的中英《江宁条约》(今称南京条约)起,中国就开始丧失了关税自主权,由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
  
  1861年起,各国驻华使馆往来邮件均交由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转中国驿站代寄。不久因农民起义军──捻军活跃于南北各地,总理衙门怕负责任,便推给海关办理。当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R.赫德早有凯觎中国邮权的野心,当即同意,自1866年12月开始,改由海关传送。
  
  1878年,赫德在北洋大臣李鸿章支持下,委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G.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牛庄(营口)、烟台、上海五地试办近代邮政。同年3月23日起开始收寄华洋公众邮件,随后开始发行中国最早的大龙邮票。1880年 1月11日正式公布《海关拨驷达局告白》,规定了各路邮运班期和各种邮件资费。到1884年,凡设有海关的地方基本上都开办了海关邮政。
  
  大清邮政  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清政府在驿站之外又设立文报局,专责传送出使外国钦差的往来文报。以后各省也在省会和通商口岸设立文报局,利用船舶、列车寄送公文,并可代递私人信件。1888年3月12日起,台湾巡抚刘铭传将台湾驿站改为邮政,设立台湾邮政总局(图3), 并发行官用的"台湾邮票"和民用的"邮政商票"两种邮票。这种邮票是二联单,发售时裁开,一联粘在信封上,一联作为存根,并且只限在寄信时出售。1894年甲午战争后,台湾被日本侵占,因此这一改革未能继续下去。
  
  赫德在海关兼办邮政后,为了进一步攫取中国整个邮权,利用当时洋务运动的兴起,不断对总理衙门施加压力。1896年,清政府决定正式成立"大清邮政",将海关拨驷达局改称大清邮政官局(图4),并委派赫德为"总邮政司"。
  
  
  英国独占中国邮政大权,引起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索取均沾的利益。在大清邮政开办刚两个月,法国于5月19日即照会清政府称:"......将来中国邮政陆续推广,招募外国人员,其法国人员,亦应公平令其同办。"1898年4月9日,法国公使又要求中国正式声明:"中国国家将来设立总理邮政局专派大臣之时,拟聘请外员相助,所请外国官员,声明愿照法国国家请嘱之意酌办。"清政府同意照办。法国政府不等中国设立邮政专派大臣,就推荐T.帛黎掌管中国邮政,于是在"总邮政司"赫德之下,另设"邮政总办"一职,由帛黎充任。
  
  大清邮政成立后,实际仍由海关兼办。1906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要求接管邮政,但总税务司署迟迟不肯交出。直到1911年才由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与代理总税务司英人F.A.安格联议定《移交邮政事宜要义》,由邮传部保证"在事之华洋邮政人员,凡经总税务司派定者,现在均仍定用"。海关兼办邮政45年,不但未给国家增加收入,却说拖欠海关白银184万余两,也要邮传部按年息四厘、分五年还清。
  
  邮传部于宣统三年五月初一 (公元1911年5月28日)接管大清邮政后,除任命邮传部左侍郎、铁路总局局长李经芳兼任邮政总局局长外,一切原封未动,邮政大权仍操在邮政总办帛黎之手。
  
  中华邮政  中华民国成立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实际上仍由外国人把持。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时邮政总办帛黎敌视中国辛亥革命,竟然搞起"临时中立",在大清邮票上加印"临时中立"字样。在临时政府提出异议后,他又决定再加印"中华民国"四字,这种邮票遂成为"中华民国临时中立"不伦不类的怪票,并专在汉口、南京、长沙三地出售;孙中山认为有辱国体,由临时政府再次制止,帛黎才将这一怪票取消。1917年帛黎去职,法国人H.P.铁士兰接任邮政总办后,1918年在其通谕中规定"邮政总办有权作最后之决定"。在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他利用他的"最后决定权",竭力阻挠革命当局接管邮政,下令各外籍邮务长"能抗拒多久就抗拒多久"。在湖南邮工掀起收回邮权、驱逐法国邮务长运动中,铁士兰竟下令切断与湖南的汇兑和包裹业务。当时,北洋政府的邮政总局设在北京,铁士兰是邮政总办。不久,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另设邮政总局,担任邮政总办的也是铁士兰。这样就形成南北两个总局一个邮政总办的局面。南北两总局合并时,铁士兰迫于中国邮政工人运动的压力而引退。南京国民党政府改派挪威人E.多福森任邮政会办,并规定以后凡有高级洋员出缺,不再添用洋员。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邮权才逐步收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在东北的中华邮政拒绝使用伪满邮票、邮戳并拒绝悬挂伪满国旗,终于在1932年7月全部撤进关内。
  
  中国人民邮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人民邮政。这种为人民服务的邮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对内和对外的革命战争中逐步形成的。
  
  赤色邮政和苏维埃邮政: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起,党内通信即采取秘密交通方式。建立革命根据地后,根据地人民还创造了"递步哨"、"传山哨"等群众通信组织。国民党政府对革命根据地除进行军事"围剿"外,同时对邮政通信也施行"封锁"、"检查"、"扣留"等办法,以致使国共两区通邮遭到严重破坏。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各地相继建立赤色邮政。1930年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不久在原有地方交通站的基础上建立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并开始发行邮票。1930年5月闽西根据地的龙岩、上杭等地也建立了赤色邮政。赤色邮政对现役红军本人及其家属往来的信件、包裹免费寄递。在闽西战争时期,曾由红四军军长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签发了"保护邮局,照常转递"的命令(图5),对未撤退的中华邮政加以保护,对中华邮政发来的邮件均负责代收代投。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在赤色邮政的基础上,1932年5月1日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领导,并在粤赣、江西、湘赣、福建、闽赣、闽浙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设立邮务管理局。苏维埃邮政总局成立时,发行了四种邮票。并配合苏区报刊发行部门开展报刊发行工作。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邮政: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先后成立了交通总局或战时邮政,并发行解放区邮票。尽管日本侵略者对抗日根据地严密封锁并实行"三光"政策,但抗日根据地的交通、战邮人员从村、区、县、专署、行署、边区,直到延安都建有许多秘密交通线。
  
  1942年2月7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将各级党委的交通科、政府的战时邮局、报刊社的发行部门合并,成立邮、交、发三位一体的"战时邮政",创造了"邮发合一"制度。党的报刊不仅可以普及到各个村庄,还能广泛地散发到敌占区。后来其他解放区也大多实行"邮发合一"的制度。
  
  抗日战争期间,为沟通国共两区邮政联系,使人民通信不受阻扰,毛泽东和周恩来曾先后接见中华邮政第三军邮总视察段的总视察等。周恩来在1940年5月9日接见时题词"传邮万里,国脉所系!"(图6),鼓励他们坚持国共两区通邮。1942年1月14日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发布通令,号召各地军政机关对中华邮政予以支持和保护。但国民党政府对两区通邮,依然多方阻挠。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按协定组成的"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提出了"整理恢复邮政谈判"。在谈判中,中共代表一再表示"全国邮政业务、人事管理、邮票发行可以统一"。但因国民党方面的干扰,谈判未能达成协议。
  
  1946年 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1月17日,南京国民党政府下令强迫各地中华邮政员工,只要当地失守,应即撤退,否则即予停职停薪。接着又规定"被中共攻占各地,暂停交换邮件",但仍有不少中华邮政员工暗中与解放区通邮并拒绝撤退。1949年4月,中华邮政总局代表团随同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到达北平,进行"南北通邮谈判",虽然于4月27日正式签署了全面正常通邮协议,但却被逃至广州的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拒绝,并作出"对中共通邮通汇兑一律停止"的决定。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区邮政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解放军打到哪里,邮政通到哪里"的战斗口号,并建立了军邮总局,随军前进。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在新解放区设立人民的邮政机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主管全国人民邮电工作。除台湾省外,普遍建立了各级人民邮政机构,组成了四通八达的邮政网路,中国人民邮政事业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参考书目
   张梁任著:《中国邮政》,商务印书馆,上海,1936。
   楼祖贻著:《中国邮驿发达史》,中华书局,上海,1940。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新一版)。
   楼祖贻著:《中国邮驿史料》,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 1958。
   邮电部邮电史编辑室:《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1984。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北京,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