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流通效用
1)  Circulating Avail
流通效用
1.
This paper will change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model of the books\' circulating avail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model.
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的馆藏图书,在读者利用以后所产生的流通效用,是综合评价、检验藏书资源建设的数量、质量及结构体系的最终依据,也是预测未来潜在性需要,修改藏书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
2)  circulation efficiency
流通效率
1.
Study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evaluate criteria and evaluate mode of dairy produce circulation efficiency
乳制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与模型研究
2.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all kinds of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efficiency, then explores the institutional bottlenecks and policy countermeasures influenc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efficiency.
本文仅就制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制度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发展的主要障碍,进而探讨消减制度瓶颈的政策和措施。
3.
Academia focuses highly on circulation efficiency because it is the core content which reflects circulation indus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tential.
流通效率是因反映流通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长期以来,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流通效率偏低甚至在下降。
3)  circulation effect
流通效应
1.
On different phase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circulation effect has shown structural changes.
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流通效应也呈现出结构性的变动。
4)  Effective Circulation
有效流通
5)  general flow
通用流程
1.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flow management platform based on self-rebuilding according to demand;
按需求自重构的通用流程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6)  circulation cost
流通费用
1.
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cost in modern circulation by making the comparison of circulation cost and transaction cost on the basis of Marx circulation theory and the normal merchandises circulation.
在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中,流通日益表现出其联结供给与需求的中介作用的重要性,本文从狭义商品流通入手,以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作为基本立场,将流通过程纳入“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之下,通过对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的比较,界定了现代流通成本的内涵,然后进行了不同时期下宏观流通成本与微观流通成本的区分,最后分析了流通成本在供应链内的具体构成。
2.
The concepts of circulation cost and transaction cost differentiate from each other definitely in many aspects as theoretical paradigm, research methodology, concept property, research object as well as the contents.
 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概念在理论范式、研究方法、概念性质、研究对象与构成等多个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交易费用概念的泛用会严重冲击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补充资料: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
marginal utility
    西方经济学中边际效用价值论(主观价值论)的价值尺度。满足人的最后的也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的效用。
   效用价值论在17~18世纪上半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已有明确表述。英国经济学家 N.巴本曾用物品的效用来说明物品的价值。意大利经济学家 F.加利亚尼明确指出,价值是物品同人的需求的比率,价值取决于交换当事人对商品效用的估价,或者说,由效用和物品的稀少性决定。18世纪下半期和19世纪初,劳动价值理论得到发展,效用价值论处于踏步不前的状况。19世纪30年代以后,边际效用价值论逐渐发展。英国经济学家W.F.劳埃德在1833年提出,商品价值只表示人对商品的心理享受,取决于人的欲望和人对物品的估价,人的欲望和估价会随物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并在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欲望之间的边际上表现出来,从而实际上区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同时期,爱尔兰经济学家M.朗菲尔德也认为,物品市场价格总是由能够引起实际购买的最低程度需求强度来调节的。1854年德国经济学家H.H.戈森提出人类满足需求的三条定理:①欲望或效用递减定理,即随着物品占有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递减。②边际效用相等定理,即在物品有限条件下,为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务必将这些物品在各种欲望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③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条件下,要取得更多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这三条定理后来被称为戈森定理。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C.门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 M.-E.-L.瓦尔拉斯各自独立提出比较完整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成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始人。19世纪80~90年代,边际效用价值论发展为两个支流,一支是以奥地利的门格尔及其学生F.von维塞尔和E.von柏姆-巴维克为代表的心理学派,另一支为瓦尔拉斯及其继承者V.帕雷托为代表的数理学派。在帕雷托等人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效用后,边际效用价值论又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价值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起源于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为条件。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欲望的不断满足而递减。如果物品数量无限,欲望可以得到完全的满足,欲望强度就会递减到零。但数量无限的物品只限于空气、阳光等少数几种,其他绝大部分物品的数量是有限的。在供给有限条件下,人们不得不在欲望达到饱和以前某一点放弃他的满足。为取得最大限度满足,应把数量有限的物品在各种欲望间做适当分配 , 使各种欲望被 满足的程度相等,这样 , 各种欲望都要在达到完全满足 之前某一点停止下来。这个停止点上的欲望必然是一系列递减的欲望中最后被满足的最不重要的欲望,处于被满足与不被满足的边沿上,这就是边际欲望;物品满足边际欲望的能力就是物品的边际效用。由于这个边际效用最能显示物品价值量的变动,即随物品数量增减而发生相反方向的价值变动,所以,边际效用可以作为价值尺度。边际效用一词,由维塞尔首创,用来概括满足人的最后的也即最小的欲望的那一单位的商品的效用,后被沿用下来。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