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晋察冀根据地
1)  Jin Cha Ji Anti-Japanese Base Area
晋察冀根据地
2)  Shanxi-Chahar-Hebei anti-Japanese military bases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
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social stratum in the Shanxi-Chahar-Hebei anti-Japanese military bases;
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社会阶层状况的变化及影响
3)  Shanxi-Chaha'er-Hebei Anti-Japanese Democratic Base Area
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
4)  the base of Jin-Ji-Yu
晋冀豫根据地
1.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the military industry personnel of the base of Jin-Ji-Yu had a difficult development from smallness,simple to bigness and complexity.
抗战时期,晋冀豫根据地的军事工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先修后造、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war-industry personnel in the base of Jin-Ji-Yu ,under the lea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eveloped the spirit of the rely on their own effort and the arduous struggle spirit , took a series of measures ,and dealt with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materials of production.
抗战时期,晋冀豫根据地的军工人员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采取多种途径,解决了生产要素上的难题,通过建立现代工业管理制度,开展生产竞赛和学习先进活动,重视职工培训和人才培养,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
5)  Jin Ji Lu Yu base area
晋冀鲁豫根据地
1.
The "protecting Kuomintang currency(Fabi)" policy implemented in Jin Ji Lu Yu base area has its pros and cons.
抗战期间,根据地货币同法币的关系十分复杂,晋冀鲁豫根据地实行的“保护法币”政策有利有弊。
6)  Anti-Japan Bases of Jin-Ji-Lu-Yu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
The Commercial Trade in the Anti- Japan Bases of Jin- Ji- Lu- Yu;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商业贸易
补充资料: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最早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亦称晋察冀边区。
  
  1937年7月,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北部平型关首战告捷后,主力南下。该师政治委员聂荣臻,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率师独立团、骑兵营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一部及地方工作团等共约2000人,以五台山为中心开辟山西、河北、察哈尔(今河北省、 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3省边界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至11月初相继收复涞源、蔚县、曲阳、平山、繁峙、浑源等20余座城镇,部队发展到1万余人。同时,在冀中、平西(今北京西部)等地也开始建立了河北游击军等抗日武装。不久,原国民党军第53军第691团在冀中脱离南撤的国民党军,誓师抗日,改编为接受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自卫军。11月7日,晋察冀军区于五台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4个军分区。随后,军区部队粉碎了日军2万余人的 "八路围攻"。在抗日斗争胜利发展中,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晋察冀边区于1938年1月10日在河北省阜平县召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该委员会的成立,成为敌后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5月,冀中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同时成立冀中军区,纵队领导机关兼冀中军区,辖4个军分区。在平西成立了八路军第4纵队(后改编为冀热察挺进军)。6月,第4纵队挺进平北(今北京北部)、冀东,策应冀东20万人民举行抗日武装暴动。为加强敌后抗战的领导,根据中共中央决定,1939年 1月成立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彭真任书记,辖中共晋察冀(后改称北岳区)、冀中、冀热察3个区委员会。到1940年底,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八路军兄弟部队配合下,多次粉碎日军围攻和"扫荡",取得齐会、陈庄、大龙华、黄土岭等战斗的胜利,并参加了百团大战。这时,根据地由察南、冀西、雁北发展到冀中、平西、平北、冀东,面积达2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00万,抗日民主政权扩大到80余县,部队发展到约10万人,并通过学校和教导团培养了大批干部。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称赞晋察冀边区为抗日模范根据地。
  
  1941~1942年,晋察冀边区处于极端困难时期。日军为控制华北,采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和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分割、"蚕食"和更加频繁、残酷的"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其中,有1941年日伪军7万余人对北岳区的"铁壁合围",1942年对冀中区的 "五一"大"扫荡",在冀东等地制造 "无人区"。抗日根据地缩小,冀中地区大部变为日军占领区和游击区。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为了战胜困难,领导群众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坚持敌后抗战的方针、政策和中央军委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在军事上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分兵深入敌后开展反"蚕食"斗争,并发动群众广泛运用地雷战、地道战和麻雀战等游击战术打击日伪军;在政治上坚持统一战线政策,实行减租减息,团结争取一切抗日力量;在组织上实行精兵简政,压缩编制和非战斗人员,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同时,开展了整风和生产运动。通过边区军民的共同努力,逐步取得反"蚕食"和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到1943年,根据地出现了恢复和再发展的局面。
  
  1944年,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日伪军展开主动进攻。一年中,共歼日伪军4.5万余人,攻克据点、碉堡1600多个,收复大片土地。9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晋察冀边区建立冀晋、冀察、冀中、 冀热辽4个中共区委员会和行政公署,下辖18个地委、专员公署和110多个县。并在上述地区建立晋察冀军区下属军区。1945年上半年,晋察冀军区部队为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连续发动春、夏季攻势作战。8月,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大反攻,连续收复张家口、山海关、秦皇岛等70余座城市,解放了西起同蒲铁路,东至渤海、锦州,南临正太与德石铁路,北达多伦和赤峰的广大地区,并抽调主力部队和军政干部万余人挺进东北,进驻沈阳等地。1月,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改为中共晋察冀中央局,聂荣臻为书记。11月,成立察哈尔、热河(今河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两省人民政府。
  
  八年抗战中,晋察冀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边区部队同日伪军作战2.8万多次,歼日伪军30.6万余人,民兵单独和配合部队作战歼日伪军 2.8万余人。到大反攻结束,军区部队发展到32万余人,民兵发展到约90万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