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因果实在论
1)  causal realism
因果实在论
1.
The only positive result of his article is that it proves the truth of causal realism, which is, nevertheless, against his original goal of a wholesa.
作者通过对翟先生文章的分析得出结论 :翟先生徒劳无功地企图驳倒原则上不可以驳倒的本体论的实在论 ;而在攻击可以驳倒的认识论的实在论时 ,翟先生则搞错了方向 ;翟先生所作出的唯一贡献 ,乃是证明了我所谓的因果实在论 ,虽然这也许有违翟先生想把实在论一锅端的良好本
2)  causal internal realism
因果内在实在论
1.
Having connected classic materialism with Sellars s semantics, Raimo Tuomila suggested a “causal internal realism”, which not only has heavy intellectual meaning, but also give a stro.
他把传统的唯物论和塞拉斯的语义学结合起来 ,提出了“因果内在实在论”。
3)  causal theory
因果理论
1.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difficulties faced by Kripke s causal theory of reference.
描述理论和因果理论是关于单称词项指称机制的两种竞争理论,本文通过考察对克里普克式因果指称理论的批评,讨论了对指称的因果理论进行修正的戴维特策略和埃文斯策略。
2.
The objective imputation comes from causal theory.
客观归责理论源于因果理论的发展,通过对因果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客观归责理论发展的脉络。
4)  consequence [英]['kɔnsɪkwəns]  [美]['kɑnsə'kwɛns]
因果论证
1.
The consequence study of searching the higher order information of atmospheric refraction by the hidden layer units of BP neural network;
神经网络隐含层挖掘大气折射高阶信息的因果论证
5)  deduction of cause and effect
因果推论
1.
The first part deals with the condition of forming a passive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bject emergence and deduction of cause and effect;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concept of passivity is an pervasive one;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choice and use of the passive concept from the views of event estimation and sentence form.
第一部分从客体凸显能力和因果推论能力两个角度论证被动观念形成的条件 ,认为被动观念是人的思维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观念 ;第二部分从事件判断可能和句子表现实际两个角度观察被动观念的选择运用 ;第三部分是余论 ,认为就汉语而言 ,被动观念的表现可以存在于语言单位的各个层级 ,尤其要注意那些可能隐含着被动观念的结构与格式的研
6)  theory of cause and effect
因果论
补充资料:唯名论与实在论
唯名论与实在论
nominalism and realism
    中世纪经院哲学围绕个别与共相的关系之争形成的两个对立派别。共相是中世纪经院哲学术语,指普遍、一般。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这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瑟林、P.阿贝拉尔、R.培根、J.邓斯·司各特、奥康的威廉等。实在论断言共相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先于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主要代表人物有安瑟尔谟、香浦的威廉、托马斯·阿奎那等。围绕如何认识共相,共相与个别事物的关系的争论源于古希腊哲学。从11世纪末到12世纪中叶,共相问题成为中世纪早期经院哲学争论的中心。到14世纪末为止,总共持续了300多年。在这场长期的争论中,由于观点不全然一致,又有极端的和温和的唯名论与实在论之分。以罗瑟林、培根、司各特、奥康的威廉为代表的唯名论者,反对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否认共相为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主张唯有个别事物才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共相只是个别事物的“名称”或人们语言中的“声息”。这种论断称之为极端的唯名论。以阿贝拉尔为代表的唯名论者,除了否认共相的客观实在性和主张唯有个别事物具有客观实在性之外,又认为共相表现个别事物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因而共相只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这种论点称为概念论,属于温和的唯名论。以香浦的威廉和安瑟尔谟为代表的极端的实在论者,断言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第一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原始形式。个别事物只是共相这第一实体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况和偶然现象,所以共相先于事物。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温和的实在论者也断言共相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但又强调共相这一客观实在,既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前,又存在于事物之中和事物之后。即:共相作为神创造个别事物的原型理念或原始形式,存在于被创造物之前;共相作为神创造的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形式,则存在于事物之中;共相作为人对个别事物的抽象归纳的概念,它在事物之后,也就是说存在于人们的理智之中。
   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唯名论与实在论关于个别与共相的这场争论,在认识论上是关于普遍概念的形成、性质和意义问题的争论,在本体论上是关于理念、精神实体和个别事物的独立存在问题的争论。就思想渊源来说,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场争论本质上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