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富布赖特项目
1)  Fulbright Program
富布赖特项目
1.
Fulbright Program and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富布赖特项目与美国文化外交
2.
This is further testified with a case study of Fulbright program, particularly its operation and effect in China from 1948 to 1949 and after 1979.
并通过其最为典型的教育交流项目—“富布赖特项目”的开展,特别是在中国两个特殊时期:1948至1949年和1979年后的实施和影响,进一步验证美国文化外交的本质和存在的问题。
2)  Sino-American Fulbright Program
中美富布赖特项目
3)  Fulbright [英]['fulbrait]  [美]['fʊl,braɪt]
富布赖特
1.
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Fulbright in the Transform of the Foreign Policy of USA to China;
论富布赖特在推动美国对华外交政策转变中的作用
2.
Fulbright and the Change of American Policy towards China;
富布赖特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3.
On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Fulbright s "Old Myths and New Realities";
论富布赖特《旧神话与新现实》演讲的历史作用
4)  Fulbright Program
富布赖特计划
1.
An overview of the Fulbright program in the educational globalization;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美国“富布赖特计划”评说
5)  Fulbright Act
《富布赖特法案》
1.
Fulbright was known as the American renowned statesman,whose diplomatic thought has the extremely rich contents,including actively promoting the exchan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the adopting of "Fulbright Act";Changing the mode of thinking in nuclear era and giving up the Cold War mentality;Objecting to interfering to the outside;strengthening the foreign economic aid.
富布赖特作为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其外交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具体体现在积极推动国际文化教育交流计划的实施以及《富布赖特法案》的通过;在核时代转变思维方式,放弃冷战思维,反对对外干涉,加强对外经济援助等方面,这些外交思想影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局部调整。
6)  The Fulbright Hearings
富布赖特听证会
补充资料:赖特,R.
      美国黑人作家。1908年9月4日生于密西西比州纳切兹附近的一个种植园里。祖父是奴隶,父亲是种植园工人,后弃家出走。母亲是乡村教师。赖特进过孤儿院,曾在几个亲戚家寄养,15岁起独立谋生。他从小深受歧视,对社会、尤其对周围的白人世界怀着又恨又怕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在他的著名的自传《黑孩子》(1945)中作了生动的描述,而且在他的小说中也有所反映。
  
  赖特离家后曾在孟菲斯、芝加哥等地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同时勤奋自学,立志成为作家。他爱读德莱塞、刘易斯、安德森等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深受他们的影响。他在自传中说:"我这一辈子所过的生活促使我向往现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
  
  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赖特长期失业,对美国贫富悬殊、种族歧视的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32年加入美国共产党,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社会,这使他后来的创作能够比较深刻地发掘生活,揭露社会的矛盾和黑暗面,向社会提出控诉和抗议,因而成为30至40年代美国左翼文学中所谓"抗议小说"的创始人之一。
  
  1937年赖特去纽约任美共机关报《工人日报》的哈莱姆区编辑。1940年他的代表作《土生子》问世,使他一跃成为享誉美国文坛的黑人作家。小说获得畅销,后又改编成戏剧在百老汇上演,并拍摄成电影。西方有的评论家认为只有在《土生子》出版之后,黑人文学才在美国文学中取得地位,开始受到评论界的重视,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一定的影响。赖特成名后,逐渐与美国共产党的观点和政策发生分歧,终于在1944年退出共产党。1946年迁居巴黎,1960年11月28日去世。
  
  赖特著有长篇小说 5部,中短篇小说集两部,与人合写的剧本两部以及其他著作近10部,也发表过一些诗。他的突出的成就是小说创作。最早出版的《汤姆大叔的孩子们》(1938)包括五部中篇小说,描写美国南部黑人遭受歧视和压迫的悲惨生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虽有反抗精神,但仍不能改变被压迫的地位。
  
  长篇小说《土生子》塑造了另一类黑人形象。它主要描写贫穷的黑人青年别格无意中杀死一个白人姑娘,企图焚尸灭迹,最后被捕,判处死刑。别格是个刻画得很成功的艺术典型,是与汤姆大叔截然相反的新的黑人形象,被白人看作"坏黑鬼"。他有复仇的怒火,敢于向现存的社会秩序挑战,甚至盲目行动。作者对别格怀着满腔同情,书中作了深入的剖析,指出别格的犯罪活动与社会制度有内在的联系,证明黑人的野蛮凶暴既非天性,也非民族性,而是美国社会制度所造成。《土生子》被某些评论家看成是"有永久价值的社会小说和社会批评",是"黑人文学中的里程碑"。这部作品对后来的黑人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些黑人作家追随赖特,被称为"赖特派"。
  
  长篇小说《今日的主》(1961)和短篇小说集《八个男人》(1961)在作者死后才出版。这些小说是作者脱离美共后侨居巴黎时所写,企图"探索新的主题和哲学"。如长篇小说《局外人》(1953)写一个厌世的黑人假装死去,改姓换名,想重新做人,却处处碰壁,引起无穷烦恼和孤独感,结果仍然是"局外人"。赖特后期的创作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不及《土生子》。
  
  赖特也写过一些报道和论文,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黑人的力量》(1954),写他 1953年去非洲黄金海岸时的观感;《白人们,听着》(1957),是关于国际种族问题的演讲。
  
  赖特创作的特点是故事生动、紧凑,文笔简练,字里行间洋溢着激情,富于感染力。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