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文笔理论
1)  'Wen Bi'theory
文笔理论
2)  Lun Wen Xu Bi
论文叙笔
1.
The “Use of Articles” Standard of “Lun Wen Xu Bi”in Wen Xin Diao Long;
《文心雕龙》“论文叙笔”的“文用”标准
3)  A Study on the Theory of Verse and Prose
文笔论
4)  theory of Free-Writing by Mr Zhou Zuoren
周作人随笔理论
5)  Essay on the Theory of the Earth
《地球理论随笔》
6)  style of writing
文笔
1.
Though teacher Bin Xin has passed away, her noble and broad bosom, graceful and elegant style of writing will stay in the endless memories of her readers forever.
冰心先生虽然已经离去了 ,但她那高尚与博大的胸襟、优美与典雅的文笔永远留在了广大读者海涛一般的记忆与怀念中。
补充资料:文笔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最早见于东汉王充《论衡·超奇》:"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这是以文章为文笔。到南朝"文笔"分为两个词,《南史·颜延之传》:"竣得臣笔,测得臣文。"这是分别"文"和"笔"的最早记录。颜延之以有韵而有文采的作品为"文",无韵而有文采的作品为"笔",没有文采的作品为"言"。刘勰《文心雕龙·总术》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又说:"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传记有文采,所以是笔;经典没有文采,所以是言。但刘勰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不〕(果)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刘勰认为经典里也有笔,不能说经典不是笔(同前)。
  
  文与笔的区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认识。颜延之的认识,还停留在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所谓有韵无韵,有无文采,其实并不能成为区分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真正标志。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文与笔的区分也逐渐从形式手法方面转向了文学性质方面,如刘勰论文,在《文心雕龙》的《体性》篇里强调风格,《风骨》篇里称"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强调抒情而形成风格的才是文,又如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说:"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认为文的性质是以情动人的,在表现上又具有一定的艺术特点,这样的认识就大大前进了一步。
  
  南北朝时,还有诗、笔对举的用法,如萧纲《与湘东王书》中所说的"诗既若此,笔又如之"。到了唐朝,以诗笔对举更为普遍,如"杜诗韩笔"等。唐以后诗文分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