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革命政权
1)  Revolutionary Government
革命政权
1.
Revolutionary Govern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Writers Subjectivity;
革命政权与作家的主体建构
2)  grass-rooted revolutionary regime
基层革命政权
1.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theoretical origination of CPC s rural agrarian revolu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ed revolutionary regime and the advanced construction of proletarian party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clan social structure.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所开展的土地革命、基层革命政权建设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及理论独创,与传统的宗族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3)  political revolution
政治革命
1.
While Marx and Engles put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 simultaneous realization” of the proletarian socialist revolution,they thought that one state could first gain victory of the proletariat political revolution,in other words,the proletariat within a state could first take over the power and then start socialist revolution; Under the.
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 ,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 ,即一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 ,并开始社会主义变革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 ,即一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变革 ,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 ,但同时认为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 ,曲解了列宁的思想 ,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 ,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2.
From the viewpoint of development within last 500 years, there have been such recycling phenomena in this period: enlightenment→ political revolution→ scientifical revolution→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industrial revolution→enlightenment.
50 0年的社会发展存在着如下的周期循环 :思想启蒙→政治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 ,至今已经历了三次循环 ,每次循环都把社会推向新的阶段 ,都发生思想中心、科学中心、技术中心、世界强国的转移。
3.
The criterion of Skocpol s distinction of " political revolutions" from "social revolutions" is whether they involve "peasant revolts", and that the purpose of a revolution is to "establish a state".
该书认为在法、俄、中三国革命中,对外战争失败导致革命;区别“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标准是有没有农民造反,革命的目的是“创建国家”。
4)  revolutionary politics
革命政治
1.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volution plus love" creation model in "seventeen years literatu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sex may reveal the relation of China s traditional politics and power in the existence and background of modern revolutionary narration and explore the use of power discourse and the unspoken rules of the coincidence of revolutionary politics and sexy politics.
从性别角度对"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进行解读,可以揭示中国传统性政治权力关系在现代革命叙事的存在和背景原因,并且可以探究文本中强权话语的运用及其革命政治与性政治重合的潜规则。
5)  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
宪政革命
1.
Some historian praised it as"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 of 1327".
1327年,英王爱德华二世遭议会废黜,有史家誉之为"1327年宪政革命"。
2.
Two revolutions had taken place in Iran during the 20th century,they were 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 in 1905 and Islamic Revolution in 1979,both of them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Iranian history.
伊朗在20世纪发生了两次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革命:1905年宪政革命和1979年伊斯兰革命。
6)  revolution in government
政府革命
1.
The formation of British modern state passed though 3 periods, Tudor Revolutin in Government,English revolu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revolution in governmen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英国近代国家的形成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都铎王朝的"政府革命"、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9世纪政府革命,一直到工业革命完成后才最后建成。
补充资料:《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Revolution and Counter-Revolution in Germany

  比tion 恩阶级年8日一约每匀8 .3之第l对维民议的第主义收入级革分尖起的Deguo de Geming he FQngeming《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Revoland COunter-Revolurion in German.V)格斯系统总结1848一1849年德国资产革命经验的著作。用英文写干1851月一1852年9月。从1851年10月251852年10月23口,陆续发表在((纽日论坛报》上。全文共19篇,中译文:万字,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二版第8卷。其中以“对维也纳的攻击。也纳的背叛”、“普鲁士制宪议会。国会”、“起义”和“小生意人”为标题12、第13、第17、第18篇,系马克思论述武装起义基本思想的重要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3卷。 19世纪40年代,德国处于资产阶命的前夜,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锐。1845年至1846年间农业歉收所引确。“在一切斗争中,应战的人都有被击败的危险,但这难道能作为不抽刀应战就承认战败、甘受奴役的理由吗?” 革命斗争中某些失败给人的教育比轻易取得的胜利更有价值 1848年春,柏林三月起义取得胜利后,作为革命重要成果的普鲁士制宪议会诞生,并开始了工作。但是,随着巴黎六月起义和维也纳十月起义先后被镇压,普鲁士的封建反动势力也立即发动政变。11月初,普鲁士国王改组政府,并命令反动军阀F.H.E.弗兰格尔率4万军队进逼柏林。当时领导整个革命运动的普鲁士制宪议会,屈服于对方军事压力,未作任何反抗,即遭强令解散。恩格斯认为,任何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在对敌斗争中采取这种不作任何抵抗就丢弃自己阵地的做法,是应该受到斥责的。如果议会和人民抵抗,也许会被击败,但这并不能作为他们立即缴械乞降的理由。“顽强奋战后的失败是和轻易获得的胜利具有同样的革命意义的”,因为这种失败在“人民的头脑革命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一般胜利“所不可比拟的”。 革命政党必须熟练掌握武装起义艺术以革命暴力反对反革命暴力,是德国1848~1849年革命的主要表现形式。1848年三月革命的初步胜利到次年7月“维护帝国宪法运动”的最后失败这一年多斗争的历程表明,革命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武装斗争。该文深刻指出: “运动的每一个地方中心的情况也都是这样。到处问题都争执不下,只有靠武力来解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