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赵曦
1)  Zhao Xi
赵曦
1.
On The Creation Of Piano Music For Children From Tropical Fish By Zhao Xi;
再看赵曦的《热带鱼》——也谈儿童钢琴曲创作的与时俱进
2.
With its exuberant sensations, innovative creative skills and multiform performance techniques, The Heaven in Fire created by Zhao Xi has demonstrated its characteristic charm among current modern musical works of violin.
赵曦创作的《火天堂》,以丰富的情感、音级集合等新音乐创作手法,在当今的现代小提琴音乐作品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2)  GAN Xi
甘曦
1.
An Analysis on the Aesthetic Origin of GAN Xi s Poems;
晚清广西诗人甘曦诗作美学溯源
3)  Cheng Xi
程曦
1.
Verse Chanting by Yuanren Chao and Cheng Xi;
赵元任、程曦的诗文吟诵
4)  Zhao Bian
赵
1.
A Brief Study of Zhao Bian s Association with Zhou Dunyi;
赵与周敦颐交游事实略考
5)  Zhao Lin
1.
An Investigation on Zhao Lin and His Yin Hua Lu;
赵及《因话录》若干问题考察
6)  PAN Chao-xi
潘朝曦
1.
Queries about and corrections to "the exercising harmful theory" of PAN Chao-xi;
对潘朝曦“运动有害论”的质疑和补正
补充资料:陈若曦

旅美女作家(本名陈秀美),七十年代以后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影响广泛的短篇小说集《尹县长》于1976年问世,接着小说集《老人》(1978年)、《城里城外》(1981年)《贵州女人》(1983年)和长篇小说《归》(1978年》、《突围》(1983年)、《远见》(1984年)、《二胡》(1985年)、《纸婚》(1986年)陆续出版,还有散文集《文革杂忆》(1979年)、《生活随笔》、(1981年)、《草原行》(1988年)、《西藏行》(1989年)等相继与广大读者见面。为什么陈若曦女士二十多年创作力这样旺盛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她的人生道路经历了巨大转折,悲欢离合的生活积累深厚凝重,促使她通过文学表露她的见解,抒发她的感情,而且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国际华文文学界同仁们大都知道陈若曦在六十年代前期留学于美国,当时美国青年中涌现一股“中国热”。她出身于社会底层,又受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丈夫所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浓厚兴趣,无限向往社会主义的中国。1966年她与丈夫绕道欧洲回到中国大陆,在南京华东水利学院任职五年。时值“文化大革命”,耳闻目睹社会惨象和亲历动荡不安生活,政治上又受极“左”路线的岐视,她的乌托邦的追求彻底落空了,1973年冬不得不全家移居香港,1979年再度定居于美国,并在美华文坛上开始了丰收的第三创作阶段。《突围》、《远见》、《二胡》和《纸婚》四部长篇小说是本阶段的硕果。

《突围》是以现实主义的笔致,描叙了定居旧金山的华人高级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空虚孤独的心态。他们都在寻觅突破围困的道路,但都在现实面前碰撞得头破血流。这部长篇小说思想蕴涵的深刻之在于作者能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所常见的人们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去探索华人知识分子的前途命运,而非孤立、个别的和偶然的人生经历写照。

《突围》之后另一部长篇小说《远见》是写台湾妇女廖淑贞,按照丈夫的“远见”,带着女儿去美国读大学并申请“绿卡”。为了母女的生活,她到华裔医生家当佣人受尽凌辱,幸亏萍水相逢遇一中国大陆一位赴美访问学者,在其开导与支持下,廖淑贞终于获得永久居留权。然而,当她返回台湾报喜时,讵料丈夫有了外遇并生了儿子。她只好“伤透了心”地飞回旧金山。故事情节很平凡,似乎是个人的恩恩怨怨,没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但笔者认为,陈若曦在小说中透露出对台湾、美国、中国大陆三地的华人知识分子在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方面孰优孰劣的评价,客观地赞美大陆的访问学者。如果作家缺乏全面、深入地观察与分析现实生活的科学态度,放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仅从一已的恩怨出发,陈若曦在《远见》里的主题思想就不是这样的了。

第三部小说《二胡》写了美国华人胡为恒与在中国大陆妻子梅玖、美国华人胡景汉与大陆妻子绮华的婚姻家庭关系,展示出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冲突,同时也通过梅玖临终前的谅解丈夫与胡景汉决定回大陆与绮华团聚的情节,反映了两种文化是可以包容融合的,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立足于唯物史观而使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的丰富与深刻性达到新高度。

出版于1987年的《纸婚》,是部日记体的长篇小说,写的是上海姑娘尤怡平自费留学美国,因违反规定到餐馆打工而被美国勒令离境。一位美国青年用“假婚”之计,使她逢凶化吉。然而待她获得“绿卡”时,那位美国青年身患艾滋病,不少亲友鄙弃他,尤怡平却留其身旁,陪伴他度过一生最后时光。逢场作戏的“夫妻”之间,却滋生出凝重的比任何恋爱都牢固的感情。(摘自李君哲《美国华文文学刍议》)

陈若曦其它作品《女儿的家》本书为台湾著名女作家陈若曦对妇女问题的省思小说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