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公共政策机制
1)  Public Policy Mechanism
公共政策机制
1.
A Research on the Salary System of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under the Public Policy Mechanism;
公共政策机制视野下的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研究
2)  The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of formulating public policy
公共政策参与机制
3)  System of supervision of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4)  public policy making
公共政策制定
1.
A Study on Citizen s Participation during the Public Policy Making in the Reforming Time;
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2.
The ethical problems in Chinese public policy making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文章主要阐述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这些伦理问题的途径。
3.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policy making is the essential way to guarantee citizen right,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cientization of policy and democratization of politics.
公共政策制定中有了公民参与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政治的民主化。
5)  public policy-making
公共政策制定
1.
Its emergence has produced the double influences on public policy-making.
它的兴起对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增强了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更好地保证了公共政策的民主性和公共性;另一方面,它又引致了政策的不平等性,增加了政策制定的社会成本,削弱了政府权威。
2.
And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policy-making has already been the main research subject in academic circles.
公民参与公共行政过程,尤其是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3.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of public policy-making in policy sciences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issue.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是政策科学领域的重大课题。
6)  public policy formulation
公共政策制定
1.
It is necessary that public policy formulation on the crisis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studied.
文章分析了处理公共危机时现行政策制定系统存在的问题,对危机管理中公共政策制定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2.
The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is not only the public s basic self-control of the science,i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 for participating public policy formulation,foundly affects the breadth,the depth and the efficiency for the citizen to participating in the public policy formulation.
科学素养不仅是公众对科学应具备的基本涵养,更是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影响因素,深刻影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广度、深度和效率。
补充资料:货币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学派的理论。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人的变动,其货币政策的传递模式是: R二争B‘M一A一C~(I)一Y式中:R为准备金;B为商业银行放款或投资;M为货币供应量;A为各种金融资产;C、I为消费品或投资品;Y为名义国民收人。 这个过程可描述如下:假定从原先的完全均衡状态出发,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人证券注人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其放款能力也增强了。于是,商业银行必然会设法改变融资条件—降低利率,以增加放款和投资,货币供应量增加。在名义货币供应量增加的过程中,人们觉得比以前更富有,这时人们就开始将增加的货币转向价格尚未上涨的其他资产,既包括金融资产,又包括实物资产,实际资产需求的增加和价格的上涨,必然使生产者增加生产,从而增加名义收人。生产的增加,以及实际资产价格的上涨,将吸收多余的名义货币,使真实的货币需要量与名义货币需要量趋于平衡。 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分歧有三点:(l)凯恩斯学派非常重视利率指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而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不是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因为货币供应量超过了人们所需要的真实现金余额,从而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支出和货币收人。(2)凯恩斯学派认为,直接对产量、就业和国民收人产生影响的是投资,而货币对国民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是间接的。而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名义国民收人的变动有直接的联系。(3)凯恩斯学派认为,传递机制首先是在金融资产方面进行调整,然后引起资本市场的变化,投资增加,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增加了消费和国民收人,最后影响到商品市场,而货币学派则认为,传递机制可以同时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发生,受影响的资产不仅是金融资产,也包括真实资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