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受欺负/欺负行为
1)  victimization/ bullying
受欺负/欺负行为
2)  bullying behavior
欺负行为
1.
A study on children s bullying behaviors;
关于学校中儿童欺负行为的研究
2.
The Study conducted the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program with the training in empathy and consequence cognition on the 18 children who have bullying behavior for three month, such as individual counseling,group counseling.
研究以移情和后果认知为训练内容,运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教育干预手段对有欺负行为的18名儿童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教育干预。
3.
Presently,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bullying behavior of Gong-du students.
欺负行为是青少年学校生活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3)  bullying [英]['buliiŋ]  [美]['bʊlɪɪŋ]
欺负行为
1.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of children bullying;
关于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的思考
2.
A Study of Bullying and Temperament and Their Parenting Style of the 4-5 Year-old Children;
4-5岁儿童欺负行为与儿童气质、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3.
Research on Bully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lf-esteem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among Undergraduates;
大学生欺负行为及其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4)  bullying/victimization
欺负/受欺负
5)  bully /victim
欺负者/受欺负者
6)  victimization [英][,viktimai'zeiʃən]  [美][,vɪktɪmɪ'zeʃən]
受欺负
1.
By comparing the concepts and methodology in the areas, and analyzing the types of victimiz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ctims, 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es of victimization in schools.
该文从概念、研究方法、受欺负类型、研究对象的特点等方面,评述了关于中小学校同伴之间相互欺负中的受欺负者的研究,尤其是对自陈法、提名法、直接观察法、日记法、个体访谈法这些研究方法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区分了受欺负的不同形式;归纳了家庭、同伴和学校风气对受欺负的影响,同时提出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一些探讨。
2.
The result shows 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on external control in life, internal control of sociality, and victimization of physical bullying.
该研究采用自陈问卷方法,考察了108名中学生的心理控制感与受欺负状况的关系。
3.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experience of peer bullying/victimization existing in all kinds of social contexts.
受欺负者也往往产生焦虑、抑郁、退缩、孤独、学习成绩下降等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
补充资料:《行为的原理:行为理论导论》
      C.赫尔著。纽约阿普尔顿世纪克罗夫茨公司1943年第一版。这是一部阐述赫尔的假设-演绎理论体系的代表性专著。本书共20章。第 1章讲科学理论的性质。以后各章依次为:一种客观的行为理论、刺激的接受和有机体的生存、行动及其协调的生物学问题、在需要条件下内部行为的特征、基本强化、次级强化、习惯强度与各种强化内素的关系等。最后一章是总结和结论。书后还附有本书使用的各种概念符号的说明。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客观的行为理论体系。他认为这个理论体系应该:①能够解释已往积累的大量经验资料;②能够从相对少量的公设(本书列举了16条公设)中推导出许多定理;③能够采用具体明确的经验性的试验来加以证明;④能够用新的证据、经验证明和进一步的思辨对这个理论体系加以修订;⑤能够用数学公式对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目标加以数量化的表述。作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类的整体性行为。这种行为包含着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它具有生物的适应性;行为的中介变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应该用操作性的定义加以确定。在方法论上,作者严格遵守机械主义的、还原主义的和行为主义的客观原则,反对给予所观察的行为以任何主观的解释。赫尔在书中还主张严格遵守一种假设-演绎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一系列事先确定的公式进行严格的演绎。它包括建立公设,并由此演绎出可以用实验检验的结论;然后再把这些结论用实验加以实际检验,修正错误的结果,经过证实再把它们纳入科学体系之中。本书所提出的学习理论是西方带有权威性的学习理论之一。它可以大体归为下列各点:①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一种联结。这个联结称为习惯强度,以符号SHR表示。H为习惯;S和R分别表示有关的刺激和反应。②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强化;强化兼指E.L.桑代克的强化和И.Π.巴甫洛夫的强化;强化的效果在于减少当时起作用的内驱力(D)的强度。③SHR作为一种强化作用的函数,其强度随强化而逐渐增加,而且代表一种行为的相对持久的改变。④习惯强度只有在驱力状态下才能被激起,驱力激起有效的习惯强度,使之成为反应势能(SER),反应势能是一种使反应被激起的可能性,相当于作业。赫尔认为,反应势能的量是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递增函数。可以用下列简明公式表示:SER=D×SHR。表示一个人在特定时刻的作业是由他的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积决定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